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及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我认为,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会领悟到,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解读为基础,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就不只是教学形色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新径。阅读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也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一、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积蓄探索文本的情感
我们阅读的文本,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样的读书交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谈话的对手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作者,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础。
比如在教《故乡》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鲁迅。(1)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精神称为什么?(2)你了解鲁迅的一生吗?这样的设问,使学生主动接近、了解作者和作品。在查找资料、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狂人日记》谈起,赞叹他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贡献,有的敬仰他的战斗精神……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文本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意义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对话,可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些初步的相互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整体把握文体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1)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阅读,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从声音的流动里真正感知到语言与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震撼和共鸣。因此,阅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安塞腰鼓》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精神内涵时,让学生探究:“黄土高原仅仅生养了这些打鼓的后生吗?”“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一股劲,仅仅是一种力量吗?”“它渗透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不仅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章排山倒海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领悟文章的思想,进而理解文章蕴涵的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民族精神。
(2)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们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来设计教学,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烦,而忽略了整体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如教学《百合花》这篇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探究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 为题,有什么寓意?小说塑造了“通讯员”和 “新媳妇”两个怎样美好的形象?我巧妙地把小说题目的含义、主题思想蕴含其中,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切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震撼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实现了新课标所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3)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对文本的接受。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可我们常常忽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唯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个体,把文本的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文本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容不得与文本思想相左的观点,培养一种文本的简单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语文答案丰富多彩,使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文中对……的描写你分别联想到什么?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个体的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让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 “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为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在《一厘米》的教学中,学生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母亲火热的爱子之情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这时引导学生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下一篇:散文学习方法初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