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激发兴趣、诱发动机,使学生爱上语文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有句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马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实践也表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是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兴趣是多方面的,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注重导入,力求新颖多样。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起始阶段,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白杨树的图片,同时用多媒体展示白杨树挺立的雄姿,播放歌曲《小白杨》。这样,从实物展示到视听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兴奋起来,得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让学生真正走进白杨树的世界。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幻想的特点。可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课堂教学组织多样化。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朗读比赛,古诗接龙,绕口令比赛,课本剧本表演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学习变轻松,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习《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笑声中完成了。
另外,说书人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引起听众强烈的求知欲,就在于说书人善于设置悬念。同样在教学中形成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这在小说教学中尤多。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形成悬念,让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教学茹志娟的《百合花》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从而让学生深刻分析新媳妇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巧妙安排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的关系。
二、激发情感,让学生进入情感世界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故情感教育也是美育。新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中也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纬度。它将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视作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里讲的情感是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时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可以成为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因此,执教者要利用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情感世界。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文章,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个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又是有情人,而读写训练总关情。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用课文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乃至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愉悦、轻松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采取配乐、朗读,教师打开录音机,随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课文。音乐美、情感美,语调美与课文内容美交织在一起,深深拨动了学生们心灵的琴弦,深深地吸引他们入情入境。学生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陶冶,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从而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诸葛亮的《出师表》从分析形势,进言劝谏,到出师明志,临别寄情,句句恳切,感人至深。教学中应以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激情,从而学好这篇课文。
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其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个人成长的保障。意志在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克服懒惰等不良情绪,保证学习生活持之以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品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苏霍姆林斯基语)。以背诵课文而言,意志薄弱者往往无从下手,感到困难重重。他们有一种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了他们自身智能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指导其正确学习;另一方面要找出其进步点,激发内驱力,使之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久之,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背诵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唤其兴趣,锻其意志,使之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品质,提高其语文素养,使其终生受益。
上一篇:散文学习方法初探
下一篇:如何正确使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