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丰富。针对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其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因此,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训练想象能力对语文教学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密切相关。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刺激语言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根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这种想象对扩大学生的时空概念有很大的好处。在教《小池》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这时教师要诱导学生:“如果你是诗人,你想象中的池中景是怎样的?把你想象的描述给同学们听,再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作文的能力,同时又对古诗的内容作了深刻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虚中求实,培养学生的补续想象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类似这样的想象,我们称之为补续想象。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补续想象能够培养学生思想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技巧等都有帮助。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 “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展现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

      三、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

      四、适当推理,培养学生的补充想象能力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地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 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

      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过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合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想象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紧紧依据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条件或指定的范围,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合乎情理的想象。但是空洞的、没有根据的、不合实际的假想,容易使学生误入空想的歧途。如教《未来的房屋》,老师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学们犹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继而通过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里会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 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又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有的还说,房屋里有运动场,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我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文章,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 使“ 假” 得有理,“ 想” 得有据。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让他们拥有会飞翔的翅膀,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后进生的转化途径之浅析
下一篇:辛勤耕耘育桃李——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心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