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怎样在新课中做好“引探”

     教学之道,贵在善“引”。其目的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引探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回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探,教师善引,使教师的“引”与学生“探”有机结合起来。“引”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指导着学生“探”的过程,而“引”“探”准备过程中新课的“引”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所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将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怎样在新课中做好“引探”工作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实践,浅说几点粗略看法。

      一、设疑创意,激发兴趣

      俗语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疑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能被2、3 或5 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师生“抢”答比赛: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能否被2、3 或5 整除,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结果都是教师取胜。教师的神算当然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迫使学生急切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入新课:能被2、3 或5 整除的数有一定的特征,只要根据一定的特征就能迅速地作出正确判断。这样就为他们探索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再如“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一上课先不要问:“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是圆的?”而是要这样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都是圆的。”“方的行不行啊?”“那怎么行,方的不能滚动啊!”接着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问:“这样行吗?” “也不行。”“如果这样走起路来会一会高,一会低。”“为什么圆就行呢?”…… 这样的 “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往往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旧带新,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新旧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定需要适当的旧知识来支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促使学生由 “学会”向“会学”转变。如:在“小数的性质”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知道商店里物品的标价是怎么写的吗?”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标出有价格的物品的标签,并用彩笔把物品的单价写在黑板上,如:毛巾的单价5.00 元;钢笔的单价1.20 元等。然后问:“‘5.00、1.20’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整数怎样写的?它是一种怎样的数?”“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数的认识。再如,在教学最小的公倍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写出4 和6 的倍数,然后观察归纳从已有“倍数” 这一基础上,一环扣一环地引入“最小公倍数”这一课题。

      这样的教学,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巩固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了教师“引”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

      三、直观演示,实践引入

      在新课“引”的过程中,不单要注意间接兴趣的培养,还要重视直接兴趣的利用。例如上课时,教师可以提供直接观察的事物、模型、图像、表格等与学生一起观察、演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比较”时,教师可以这样按直观演示法“引”入新课:先出示一块长方形纸板和一个与这个长方形等大的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方框,接着做两次撒沙子演示:第一次沙子穿过方框落在地上,第二次沙子落在纸板上。这一演示,吸“引”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这时,教师便可趁机发问:“两次演示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引”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 “面积与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引”我们都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加突出教师“引”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班主任应当做有“心”人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与生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