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与生活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里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师在学习之前或学习之后如果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就容易多了;学习《中国石拱桥》应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石拱桥;学习《荔枝蜜》可组织学生参观养蜂场等。当然,对于距离学生较远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可组织学生查阅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及访问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老英雄,更深刻地体会英雄们崇高的品质。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如果能够将这些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学习的效果应该大不一样。例如在学习《画蛇添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进行表演,进而体会其中寓意。还有在学习戏剧的内容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将内容编排成课本剧。当然,有时也可通过现代化教具再现课文内容。笔者曾经听过《安塞腰鼓》的公开课。课上,老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在场听课者与学生一起,在画面、语言、声音的引导下,很快融入到课文中。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教师要创设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联系生活去体验、感悟、加深感悟。例如,学习了《散步》之后,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的感受;学习了《春》,便组织一次郊游活动,看看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如何。在初三级学生毕业之前,我针对学生即将面临的升学和就业这两条路,围绕一些他们可能遇到的场面设计了一堂对话训练课,让学生自己扮演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课后,他们都认为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新同学见面》和《与上司对话》这两个题目更感兴趣。这也是学生对生活的预演和感悟之一。
四、写一写,记录生活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再现生活。因此,对生活的再现是一个不可缺乏的训练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课前的说话训练及写作训练达到目的。训练的材料可随手拈来,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可以。除了说还要写,例如写日记,写片断作文等等,不管以任何形式,都必须要求是真情实感,必须来源于生活,杜绝空话、套话。
五、查一查,服务生活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可以在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高语文水平。例如,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时髦广告词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并去纠正;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特殊语言进行搜集,例如在学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要他们到社会上搜集有关农业或气象方面的谚语,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集中交流,最后再要求同学们将记录下来的谚语带回家里去,从生活中去检验其是否准确、生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如果让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落实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上一篇:怎样在新课中做好“引探”
下一篇:“梯度式”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