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素质培养由德育开始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方式逐步走向多样化,教育问题亦接踵而来。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对教育者的德育说教也相应地进行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发展脚步,造成德育工作的低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难度。

      一位教授曾言:“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习惯的养成,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因此,德育教育的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近年来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长期以来的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阻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方式”受到严厉批判。教育工作者因此不断反思,努力发掘、创设新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全面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当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品质上普遍显现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难以克服学习困难,缺乏坚强意志力和克制能力,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多因为家庭、社会及学校的德育教育。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必须保持紧密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达成一致的教育要求,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成功高效完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自觉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成功完成学生的知识和德育导向工作。德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所显示的教师为主学生从属的方式已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持续快速变化的社会动态影响。因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开发学生的潜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追求。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就要做到对学生有说服力,让学生肯定并效仿。李岚清副总理亦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作为教师,就要率先做好学生能做的该做的,力禁涉足不该涉及的任何领域。此外,还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从而为学生创立优越的教育环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学识,还要有素质,要有很强的能力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导者,才能成功完成各项教育工作。

      除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条件外,学校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为避免传统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并提供全面的德育教育设施和环境。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和座谈对学生进行各项心理咨询和生活指导,还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外集体活动或训练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其在各种训练和实践中得到德育辅导和指导,让其在身临其境的教育环节中得到高效的教育效果。娱乐和游戏对学生是最具吸引力的,学校可以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让其在自行设计的各项表演和角色扮演中深切体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其自我教育和自我觉醒中得到高效的德育教育效果。

      学校德育教育要达到完美效果还要依靠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项支持。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和家庭紧密结合、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消除二者之间教育方式的矛盾,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社会教育方式是广泛多样且难以控制的,但它的教育影响却是深刻的。因此,社会教育要有良好的准则规范,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社会总体的道德进步归根结底也只是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行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所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个体不仅是个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全民族创设文明、先进的必要前提,而学校德育正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剔除传统教育的不足,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四有公民”。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从错误中破茧而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