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作文习惯之我见
一、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 “货”就会多起来。
二、读写结合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有关。读写结合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必须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从而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方舟。比如,阅读优美的叙事性文章,从学中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笔,如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训练习作。
三、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一) 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 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二) 善于思考。
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三) 经常练笔。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四、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除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五、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
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做好后,在进行构思中深思慎取的同时,顺着思路拟好作文提纲。熟练之后,特别是考试或即兴发言,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为了避免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倡导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很有意义。
六、一气呵成的习惯
有了构思和写作提纲之后,就正式写作。若条件允许,先写草稿,文字粗糙、简略一点也无妨,修改时再作加工,然后誊正。但是考场作文,时间略显紧迫,可以边想边写边改,正式入卷。不管怎样,都要讲求快速,一气呵成,要讲求表达艺术和语言运用,求得最佳表达效果。
七、反复修改的习惯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 “自改作文”的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上一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下一篇: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