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 意识的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胡锦涛总书记 2006 年6 月5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在课堂教学中,曾有一例子。学生在练习“完成一项工程需11 辆车运泥,计划平均每辆车运泥150 次。实际运输中,有一车因故障没有参与工作。实际平均每辆车多运几次”这道题时,有位学生提出另类的一种解法:150÷10=15 (次)。其他同学认为此方法是错误的。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说出他的思路:因为实际比计划少 1 辆车参加工作,所以把那辆车的任务平均分给实际参加工作的10 辆车去完成,所以得到实际平均每辆车多运泥150÷10=15 (次)。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个学生摆事实说道理,不盲目跟从大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经过思考的任何结论,并应该热情鼓励,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能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二、多鼓励学生发问,激发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的创造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上。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打破应试教学,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提问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教学“合数”的概念时,学生在思考中就产生了不少的想法,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有的说: “书上为什么讲零不是合数?”有的说:“2 不是合数,那2.2 是合数吗?” ……由于学生开动了脑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三、开展讨论,创新教学情境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应用题中,出示这样的问题:“100 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大米?”这种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要完成这道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准备怎么办?有点说:“我准备去粮食市场去看一看米价。”有的说:“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可买大米的千克数。” ……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以不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这种意识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四、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中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寻求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创新。例如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的运算定律后,让学生自己应用于整数计算,扩充到小数、分数的计算;再如学习了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后,学生自己扩充到分数、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创新的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放在首位。善于创设宽松的学术氛围,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 建设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设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