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知识深度要够,知识面要广,而且对教师讲课的艺术性要求也更高。所以,在教学中若教师设疑运用得当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疑课堂教学设疑形式应用
现代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时机,恰当设疑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使学生选择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途径;善于检测到学习的漏洞;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人根据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设疑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应用。
一、选择时机
新课开始的设疑,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对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学生答:“受精卵”。我继续设问:“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别呢?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又总是与性别有关联呢?” 面对这样一系列新颖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作答,但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由此形成了一种“知识饥饿感”,激发了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渴求,为顺利进行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讲解重点或难点内容时巧妙设疑。学生通过解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要害,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例如,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中,在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且由学生得出“DNA 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还反映出 DNA 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哪些特点?通过这样的设疑,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实验过程,加深对遗传物质的理解。
在复习时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设疑,即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思考过程,不断问自己: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归纳出什么方法等等。
例:大象是植食动物,有一种螳螂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MkJ,则同化量MkJ 中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至少有多少kJ?
A.M/5 B.M/10 C.9M/100∽0 D.0
解此题之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疑:(1)按能量传递效率最少为10%计算,得出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至少有M/10kJ。(2)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虽很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最少能量即M/10kJ 更少,可能为0 么?(3)虽“某段时间”很短,螳螂并未以象粪为食,能简单地理解食物链的知识吗?
设了这些疑问,就是要使学生对同化量及能量流动的途径真正理解。被植食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就由植物流入大象体内,然后,一部分在大象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大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大象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大象的尸体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则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可见,同化量MkJ 中是没有能量流向粪便的,即同化量MkJ 中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有 0kJ。通过这样的主设疑,才能真正理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对同化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掌握好设疑的尺度
教师在备课时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针对教材内容的问题来。其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设计出与学生思维水平接轨的问题。如我在复习水分子代谢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⑴ 植物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在哪里?⑵根类生长点和根毛区吸水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⑶为什么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证明?⑷高大树木上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是如何从土壤中得到的?⑸为什么“有收无收在于水”?问题⑴ 很简单,可由程度低的学生回答,问题⑵由中等及中下的学生回答,要求一般学生识记细胞吸水的两种方式及吸水原理,问题⑶、⑷、 ⑸由中上及程度高的学生来回答,使他们不但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灵活应用,随机而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如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使教师无法实施教学方案。若遇到这种情况,可当机立断,应变质疑。例如在讲根与变态茎时,学生提出:“马铃薯和甘薯都生长在地下,都能食用,为什么一个是茎,一个是根?”此时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强调茎和根在形态上的区别,若反过来设问茎和根的形态、特征分别是什么,效果会更好些。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可不予直接纠正,而是请其他学生补充,采用反驳式设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中断,进行长时间追忆无效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辅助性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课堂上如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某个问题没弄懂时,亦可设疑。总之,在课堂上要做到根据情况随机而变,并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
四、设疑形式多样,层次不一
设疑的形式可多样化。如,为了检验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性,对学得较好的学生我设置了更高要求的问题。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3 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 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Cc 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可用分支法来做:可直观地看出有ABC、ABc、AbC、Abc、aBC、aBc、 abC、abc 8 种配子;也可用组合法来计算,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3 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 个不同元素,从每个盒子中任取1 个元素,有多少种取法?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算出有8 种的结果。在课本中,为说明DNA 分子的多样性,指出:“若1 条多核苷酸链中有 100 个4 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1 个非常巨大的数字。”用排列法计算,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DNA 中蕴藏着巨大的遗传信息。
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一些章节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我就设了这样的疑问: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呢?我举例MnO2 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学习糖类时,结合化学中有关知识,说明葡萄糖与果糖的同分异构关系;给出核糖 C5H10O5与脱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我又设了这样的问题:葡萄糖与果糖有何不同?同分异构体有何关系?通过多糖、二糖的水解反应探讨它们与单糖的关系。物理知识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 驱动下运动,那么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呢?这里把握住分子运动论,问题便迎刃而解。生物学中许多原理还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等。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若教师能通过准确而巧妙的方式设疑,则能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从而激发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 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用激情调动政治教学课堂的气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