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两种角色:一是导师角色,二是换位学生角色。” 可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内容,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帮助学生寻找攻克难关的对策,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换位思考呢?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学生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学生练习了2000 年河源市中考数学试卷后,我分析了下面这道题:如图所示,点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如果AB=AD=2,AC=4,且BD:DC=2:3,则△ABC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在练习时,多数学生都能做对这道题,而我准备向学生介绍多种解法(五种解法),但看到不少同学思想不够集中,由此可知他们在想:这道题我会做,可以不听。于是我就说:“这道题会解是容易的,但用五种方法解出结果就难了。”并且调整了教学方法,除用最常见的方法求解外,也让学生去探究别的解法,谁能想出一种新的解法就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家积极思考,效果很好。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材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在引导探索比较复杂的几何说理题时,不少同行都提到过这样的经历:正当你讲得非常兴奋的时候,却发现不少学生茫然地望着你,还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已迷失了“路”。如在进行中考复习专题——正多边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教学中,我给了这样一个例题:点O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的中心,将一块半径足够长,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并将纸板绕点O 旋转,求正方形ABCD 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长度和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面积。分析这道题时,我先帮助学生理清题意(通过PowerPoint 动态展示图形的旋程),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测量、验证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问题形象化,学生思绪豁然开朗。

    三、想学生之所疑

    教师在课堂上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突然表情凝重, 思维出现了“ 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因此,老师要采取措施,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出现的“疑”,以便更好地释疑。如讲授《向量及其运算》时,有 “两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过程。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当讲到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学生要求我给出解答。由于课前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解决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四、想学生之所错

    犯错误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错误的“陷阱”,并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就会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我在批改作业时,时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为了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有时须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如:若函数f(x)= ax2+ 2ax+1 的图像都在X 轴上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学生往往会错解为a>0 且(2a)2-4a< 0,得出a<1,而忽略了a=0 的情况。上课前,我首先让出错的学生板演了自己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同时总结和归纳经验,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想学生之所乐

    数学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操作实验、数学小制作、小发明、数学游戏、小竞赛、速算法讲座等),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肯学、爱学、乐学,教学效果将会更佳。如讲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上给学生做练习,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既快又准确,且每次上黑板板演,老师不用点名,学生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和谐;有时小组与小组参加比赛,有时男女同学之间进行比赛.课堂上还注重师生感情交往,绝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做得好的同学及时鼓励,做得差的同学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加以指导,继续让他自己完成,使他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令他们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同时又增强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突出师生平等、互助的地位,鼓励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合作,教师随时通过心理换位调控教学方法,改变教学预设,动态处置教学程序,充当好管理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乐于参与,使学生素质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教学生做真人是作文教学的先导
下一篇: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的思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