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中国从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被“讲知识点,用知识点,考知识点”所统治,忽视了诵读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结果是语文老师把传授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记住字词句的意思,掌握写作方法,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读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朗读是赋予无声的语言文学艺术以更鲜活灵魂的一种再创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其成效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塑造,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修养。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读,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读了起来,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烦琐的讲解分析上,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
因而,教师必须彻底摒弃那种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朗朗读书声重新请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二、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语言的积累,是必须通过大量的书面语言作品熟读于口,牢记于心。古人云:“文章读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于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诵读是模拟的表达,也是一个体验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熟读、精读、背诵诗文,就会把书面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
读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领悟——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重要过程。学生脑子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文水平自然提高,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通过“再造”,把课文的“被动语言”变成自己的“主动语言”。例如,学习了 “雨越下越大。”这个句子,学生就可以创新出许多“越……越……”的句子。
三、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
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从理解开始,而是需要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文字。课文里所描的人、事、景、物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而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并不是直接可见的,是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从语言文字的表象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在脑海里浮现相应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由认读开始,需要反复的诵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学生在朗读第六段的时候,似乎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不仅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幽美的环境,而且学生的内心也被深深的触动。学生的倾情朗读之后的表情,说明了给他们的内心的震撼。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品尝,让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我们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来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以身试读,并配上音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唤起学生的爱国思乡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和老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读,是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读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利用学习器官 ——心、眼、口、脑的全情投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让学生发挥各学习器官的作用,培养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总比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好得多。
学生的朗读,就是在与文本及其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他们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与文本发生精神遭遇,于是文本进入学生心灵,学生融入文本之中,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
六、读,要由教师有序和有目的地组织,而不是放任自流
读,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朗读要做到读准确(正确),读通顺(流利),读得有表情(有感情),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等;其次要保证读的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读,使学生全情投入,读熟读懂,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只有熟读且深思,才能有所感悟。再次读的形式要多样,默读、朗读、背诵,其中有个人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品评读,分角色表演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恰当的参与,指点和点拨,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自读自悟”。如在朗读训练中,一开始就要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容易的。如果单纯地指出哪个词要读重音,哪个读轻些,哪里读慢些,哪里读快些,这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感到乏味而厌倦。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引路作用,也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创设氛围,如播放合适的乐曲,设计具有感染力和激发性的导语,并要注意对学生的读进行诊断、调节和激励。
总之,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能离开读的训练。只有有效的“多读”,才能使学生对语言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以读为本,我们要让“读”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经常的、最重要的训练。
上一篇:浅谈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寓研究性学习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