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研究性学习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
摘 要:本文把研究性学习寓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之中,并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之有机结合,开展教和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使之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支持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建构学习意义和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英语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使用英语、学会学习的角度对某些与之关联的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使之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支持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树立学习意义和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发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氛围
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人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也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抹杀他们的发现兴趣,而应呵护其创新萌芽,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参与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 一课时,我首先对课文进行全面分析。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我在课前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在课堂上再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1. What are the hopes of teenagers?
2. What are the dreams of teenagers?
3. Is there anyone in the world who does not hope or dream?
4. Might the dreams of Chinese teenagers b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eenagers?
5. Can dreams come true?
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并对自己的观点予以佐证。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在讨论中愉快地进行了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训练,达到了教学目的,从而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二、精心设计学习问题,渗透“研究性学习”
精心设计学习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因此,教学中应设计出满足教学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当地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才会高。如在教学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时,我对学生的研究课题作了如下设计:
课题: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运作流程:
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同学的家,涉及到世界各地的房子及各个地区的环境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家”。
2.选择子课题: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1)家的类型(2)家的布局(3)家的环境问题: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地资源破坏。
3.调查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家涉及环境污染状况、污染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摄影、查看、采访、网上查阅等手段,采集家及家的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
4.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结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世界各地的不同特征的房子及相关环境的内容、图片制作成课件向同学展现。
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掌握。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拍摄和收集到大量关于家乡注重环保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及其它环境的关注,提高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为保护家乡环境尽一份努力。
英语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语言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三、构建多元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促进 “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的“研究性学习” 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多边的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The house of trash 时,进行了如下研究课题设计: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假设其中一个学生去采访艾米·温特伯恩,写下你想问她的5 个问题。向另外一个学生说出你的问题,并说出你为什么想问这些问题(要求用英语记录交流内容)。
2.课堂上交流用废品建造房子是否安全,除此之外,废品还可以做什么,有何价值?
3.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废品做出有用的东西,并总结做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把研究性学习寓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之中,并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之有机结合,开展教和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使之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树立学习意义和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素质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下一篇:谈谈初中物理随堂实验教学的实施对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