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实施语文新课标优化启发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认识模糊,在实施时出现了诸多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启发式成了简单的问答式;二是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三是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 教学。

    对此,有必要研究“实施语文新课标,优化启发式教学”这一课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优化“启发式”教学的过程

    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构建出新型的启发式教学结构模式:自学→同桌讨论→小组交谈讨论→全班交流→老师精讲 →迁移拓展。

    第一步是自学。教师情境入课,出示学习目标和导读学案,然后指导学生开展自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动脑动手,找出知识点,找准重点、难点,简单的内容自学理解、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尽可能思考研究。

    第二步是同桌讨论,第三步是四人小组交谈讨论,第四步是全班交流。这三个环节即是合作学习的三种类型。合作学习是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第五步是老师精讲。精讲是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把握知识的情况下,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步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拓展训练。即是指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以“练习”提高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

    从学问习的角度看,第1 步是学,第2-5 步是问,第6步是习。

    从启发式的角度看,第1 步出“愤”,第 2-4 层出“悱”,第5 层是在“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之后的“为说之”。第1-4 步都是“开而弗达”,第5-6步是“达”。

    时间的分配:第1-4 步不少于25 分钟,第 5步不超15分钟,第6步不少于5分钟。

    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程序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二、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精心编写导读学案,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学案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学案,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编写导读学案强调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突出思考的主线。导读学案全部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确定,问题不能旁生枝节。第二,让思考形成“阶梯式”的前进。不但要分阶段地设计出教学每一阶段上的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形成内在的深入与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考形成一种 “阶梯式”的前进。第三,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少”指讲授的每一个阶段只宜设计一个问题(可形成相关的几问),“精”是指问题要问到课文内容与艺术的“点子”上。

    2. 巧妙设计板书,展示启发式教学的思路。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中学语文的启发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并且初中语文课文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初中学生常不能自然地把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联系起来进行思索,这就需要巧妙地利用“物化”的板书进行诱导。

    启发式教学的板书必须科学而合理:一不能乱,整个板书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通盘的考虑与安排;二不能多,初中学生笔记能力差,一般一堂课只宜写一黑板。

    3.敏锐识察重难点,启发学生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其落脚点在于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规律性认识。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现的。语文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规律,优秀的文章显示着语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中敏锐识察重难点并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1)要能透过课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抓出来;(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一篇课文中,在同类的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的板书)得出;(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用“条述式”,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讲清楚。

    例如《背影》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怎样读写记叙性散文?(1.记叙性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此基础上兼有抒情和议论。2. 叙述时要注意线索,找出文章的线索,理解线索在行文中的作用。3.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细节描写对于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4. 抒情议论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要深沉而自然。5.准确、生动的语言。6.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等等。)

    启发式教学就在对这种举一反三的规律性的讲述与思考的过程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

    上面我们谈了三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很显然,这不是齐全的罗列,而是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来谈种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色。应该说,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扩展,随着时间、地点、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语文新课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不能把上面介绍的方法与规律也变成模式,而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措施,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总复习“四误区”的探究
下一篇:人文关怀下的中学德育管理运用法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