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美读”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就是通过对作品音律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心理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将“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付诸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朗读训练,以读贯穿全文,“读”占鳌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多样化朗读,让学生发现美
兴趣是儿童的天赋资源。学生读得有趣,方能全情投入。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情绪,教师要注意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 如: 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吟读、轻声读、高声读等。而读的形式选择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如:对话多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感情洋溢的诗歌可配乐朗读;寓言、童话可表演朗读等等。品读《观潮》一课时,我抓住重点句子,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在读到诸如“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几个描写浪潮气势磅礴的句子时,有的学生边读边兴致盎然地用手势做白浪翻滚的动作;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陶醉地想象着那壮观的场面;有的学生为了强调潮来时的壮观,把句子读得激扬而“掷地有声”……从他们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知他们已经对“潮来时”的雄伟和壮观有了深深的感悟。可见,在朗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鼓励个性化朗读,既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词汇。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
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活动。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儿童的审美情感更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意趣。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不但意境美,而且语言也美,在教学中,我首先用祖国地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知道“桂林”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碧绿的宝石,然后引领学生进行旅行遐想:到了桂林,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怎样迷人的景象?初读课文后,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了解,但因为学生没有到过桂林,虽然觉得美丽,但是很难进一步上升到融入自己的情感来欣赏美。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画面配以悦耳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 “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峰峦雄伟的泰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那奇特的美景,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文段,唤起学生积聚在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从欣赏实景的美吸引学生的眼睛,到品读语言文字的美,抓住学生的心灵,体会桂林山水之美,激发他们心中那份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在朗读中享受美,欣赏美。
三、品味语言,让学生感悟美
著名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音符,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能很好地感知大自然中的美, 从而去追求美、创造美。如《莲叶青青》这篇课文,作者心生感动主要是因为想起祖母把喜爱的荷叶送给左邻右舍泡茶喝, 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病。在讨论交流这部分的教学时,我借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细细品味,如 “祖母丝丝地吸着凉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剪下一支最大的荷叶”、“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体会老太太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又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领会冰心奶奶喜爱儿童的情感,可让学生找出写儿童的句子和段落,抓住儿童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如“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闹嚷嚷”、“挤了出来”等,细细咀嚼品味,紧接着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的品味和理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训练了语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比较,让学生鉴赏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比较,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文中起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道理,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教学中可通过朗读课文, 把“ 我什么也看不见” 和“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进行比较,提醒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可盲老人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多么地不幸!这样,学生自然就体会到“语言产生的情感力量能打动人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老人才收到了良好的行乞效果。教师紧紧抓住“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运用比较,激发情感,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就能读出无限的感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潜心探究,让“美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读更具“匠心”, 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读出语文的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
上一篇:作文指导点滴谈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阅读教学的有效提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