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下见(jiàn)小潭”还是“下见(xiàn)小潭”——详解“见”的读法

     有一次,一位学生拿着一本练习册问我: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一句“下见小潭”是读“ 下见(jiàn)小潭”,还是读“ 下见(xiàn)小潭”?上课时我们读“见(jiàn)”呀,而在她所买的参考书里却注为“见(xiàn)”。对此我一时答不出来,这个问题我确实从未细想过。后来,我忙找了几本参考书翻翻,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对“ 下见小潭”的 “见”字各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就是认为其为本义“见(jiàn)”,看见的意思;有的认为其通“现”,显现的意思。再在网上查查,才知道这是争议已久的问题了。

      其实,作为对古诗文某些字词或是内容的解释历来都有争议。古诗文是古人的作品,离我们的时代较远,由于时间的流逝,也或者由于当时历史的客观原因,到现在里面的某些字词的音形义发生变化这也是正常的,所以有些注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不同的参考书便有不同的注释也不足为奇了。那么《小石潭记》里的一句“下见小潭”的 “见”究竟理解为“见(jiàn)”好,还是理解为 “见(xiàn)”好?我们也不妨来凑凑热闹,探讨探讨一下。

      古诗文中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见”也常通假为“现”。对于“见”通“现”的文言例子有许多,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何时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把“见”理解为“现”确实很好,一则符合当时的实际,再则增加了诗文的意蕴。那么这里的“见”是不是通假字?

      我们首先就从“见”和“现”这两者的本义出发去分析吧,《汉语字典》里“见”的本义是 “看见”、“看到”的意思,“现”的本义是“出现” 的意思。“见”和“现”是同义词,含义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呀。我们把它们放在具体的句子试试,看看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见”和“现” 单独出现在句子中比较少,“见”一般以“看见、看到”出现;“现”一般以“出现、显现”出现。我们看看以下两个句子:

      ①迷蒙的灯光下,我看见前面有一个单薄而瘦削的身影。

      ②迷蒙的灯光中,一个单薄而瘦削的身影显现在我眼前。再看看前面的两个句子能不能这样表达:

      ①迷蒙的灯光下,我显现前面有一个单薄而瘦削的身影。

      ②迷蒙的灯光中,一个单薄而瘦削的身影看见在我眼前。

      显然地,后面两个是病句。可见,前面的两个句子虽然都讲了同一个意思,“见”和 “现”也是同义词,但两者在习惯的使用上还是有差别的。“见”是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放在后面;“现”是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放在前面。那么这种微妙的区别对句子的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不妨再作深入分析吧,“看见” 前面的主语是“我”,“我”便成了“看见”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支配者,这说明了“见”字更突出的是人在事件中的主动性和刻意性,甚至专注性;而“显现”前面的主语是“一个单薄而瘦削的身影”,“我”便成了“显现”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就说明了“现”字更突出的是人在事件中的被动性和无意性,或是事件发生、发展的突然性。而这种微妙的差异往往能表现出当时人物思想情绪的状态,在作品中对深入主题、揭示中心更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如:“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南北朝民歌《木兰诗》)。“见”应是它的本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木兰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军贴,看了一遍又一遍,内心起伏不定,矛盾重重,思忖着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通“现”就不好理解了。

      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里的“见”就应通“现”。诗人陶渊明于东篱下专注地采撷着菊花,醉心于这片菊花的芳香与烂漫,抬头间,那远方熟悉的南山却像陌生的客人不打招呼地映入了眼帘,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而理解为本义,就不能更好突出诗人那种陶醉与忘我的状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还有辛弃疾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们回到《小石潭记》,来看看里面的叙述:“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作者先闻水声,然后循声寻源,于是拿起竹刀,砍下前面的竹子,开出小路。这里作者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都带有主观性和刻意性,因为作者在心里已清楚前面可能是一条小溪或是一个小潭了。那么砍下竹子,看见前面有一个小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这里“见”应该理解其为本义,从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当时那种好奇和急切心情,尤其切合作者贬官后寄情山水,借以排遣郁闷心情的心态。而把 “见”理解为“现”就没有它的本义那么合理,一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二则不能很好地表现诗人那种主动猎奇的心理。

      所以,我认为这里“见”不是通假字,还是读“下见(jiàn)小潭”为好。

      其实对于类似以上有争议的例子,在古诗文学习中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语文书或参考书便有不同版本的注释,大家各抒己见,拿来探讨探讨我觉得本没什么。不过,一些“好事者”却拿这些来作为练习或考试的内容,考考我们的学生,测测我们的老师,这着实让我们学生和老师头痛。在一本语文练习册里,我曾碰到这样一道题:“月色入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修辞手法?依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没什么修辞手法呀。莫非这里运用了一种较为偏僻少见的修辞手法吗?查查参考答案,原来是拟人。拟人是简单得很的修辞手法呀,为什么偏偏没有想到呢?再深查,原来有些参考书把“月色入户”译为:月光悄悄地映入到门户里来。“悄悄地”不是拟人吗?有道理。可是原文没有呀。我想,这样的问题让苏轼也难于答得上来。

      是“下见(jiàn)小潭”也好,是“下见(xiàn)小潭”也罢,本着钻研探究的精神搞教研自然是好事,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研工作的进步。但我认为作为教研工作者更应持着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明辨是非,对古诗文的注释应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和正确的意见,确实有争议的应该有所保留,更不要成为学生的考点,不然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下一篇:巧用函数思想处理不等式问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