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运用历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历史作为人类以往经历的集体记,能够全面地、综合地为人们提供经验和教训。隐藏在历史知识下的深层次内涵,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可借鉴的世界,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事,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思考、判断,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等。而这些历史内涵,正是健全青少年人格精华所在。所以历史教育涉及的内容,既广泛,有具体。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塑造,都有间接的或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历史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素质方面,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教育来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呢?

      一、构建健全学生人格为宗旨的历史教育理念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扭曲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有的学生没有志向,随波逐流;有的学生意志消沉,思想偏激,看问题、做事情易走极端;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私,把自己排斥在集体之外;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轻生自杀。面对当前的人格教育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理应有针对地作出相关的策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感受历史,去接受人类优秀文明的洗礼。让学生逐步具有爱国的情操、健康的人生观、远大理想、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等。为此,要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必须转变重知识传递,轻育人的教育观念。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而是给予学生比知识更有力量的智慧。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来说,不能只满足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努力从死的历史材料中挖掘出一些启人心智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知识,让学生在接受具有神韵的历史知识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提升和完善,健全自身的人格素质。

      其次,历史教师应大胆冲破考试的束缚,把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素质作为宗旨。目前的新课标已明确摆正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二、利用历史教材和课堂,制定适宜的人格目标

      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历史课堂,把人类历史中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炼,内化青少年的思想和人格。历史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格素质内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当制定相应的人格教育目标。

      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民族聚落。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关于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艰辛而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些内容,通过让学生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祖先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增强青少年学生承受挫折的意志和更加珍爱生命的意识。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师可以通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培养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和毅力。这也是培养人格素质的目标之一。诸如此类的人格教育素材在历史教材中十分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健全自身的人格素质。

      三、利用历史课外素材塑造学生人格。

      例如讲到历史人物司马迁的时候,不仅要讲司马迁的惊世之作《史记》,更要讲到司马迁受到残酷的宫刑之辱,让学生感受到他在忍受人生之辱的同时是如何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创作出一部鸿篇巨著的。而在讲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不但要讲爱迪生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更要讲爱迪生为了寻找制作灯丝的材料,做了几千次的实验才获得成功,他的成功离不开他那种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些实例,既生动,又有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可以感悟到:成功是要经历无数的挫折、无数种考验才能达到的。人格教育的素材除了要从教材中挖掘之外,教师还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知识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扩大视野,从而加强培养健全人格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历史教师要把青少年的人格培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空当中去领略和感受,在体验历史智慧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提升,实现健全青少年人格的目标。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提高学生取材聚事的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