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感情深沉,很多学生在鉴赏古诗文时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知作者,解人世

      “知作者”就是要知道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李白的豪放,王维的情趣,李清照的闲愁。

      “解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因为诗人自身的经历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所以古诗词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把握主题。

      二、重朗读,巧背诵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抓诗眼,知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东西。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情感。当然,要知道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就必须抓诗眼,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例如: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故“莲”常被比作高洁的人格。“柳”与“留”谐音,故“柳” 蕴含着朋友间的离情别意,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丝”与“思”谐音,故“丝”在古典诗词里常作双关语,暗含着情人间绵绵无绝的相思情,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成了深寓着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水”喻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凡俗时,即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四、强合作,激探究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了解、促进,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鉴赏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运用现代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下一篇:情之真文自美——谈如何让中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