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对“米莱星”说再见

     在一本儿童读本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银河系中有一个叫米莱星的行星。米莱星上的孩子们可“舒服”了,他们什么事都可以不做。爸爸妈妈总是说:“别的不要你们管,你们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为了节省孩子们的时间,父母帮他们穿鞋、洗衣服,给他们打扫屋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学会了很多知识,到了十来岁,就个个都成了博士。他们个个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一切都称心如意。可是,大麻烦终于来了。米莱星上的大人们都几乎在同一天去世了。这下世界乱套了。没人会穿鞋子,没人会穿衣服,孩子们个个都只能光着身子、光着脚走来走去,也不敢出门,房子也没人打扫,垃圾堆积起来,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其实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米莱星上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既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又不懂得孝敬长辈和为父母减轻负担。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中心,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负起品德教育的责任,想办法改变现状。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把品德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如何才是真正的德育呢?一天到晚宣传学生守则、规章制度?把雷锋故事讲了又讲?还是形式地去福利院扫扫地?不否认它们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一个人灵魂的塑造,这还远远不够。

      培养学生德育的过程,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既要注意德育的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地教育。

      首先是和谐发展。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质中的知、情、意、行,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如果把四者割裂,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损害了整体功能,就如桌子坏了某只脚,影响了它的稳固。进行德育,既可从知或情入手,也可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是,无论从何开端都要注意全面性,注意抓一端促其余,使各个因素都能相互协调、配合,以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

      由于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稳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某学生品德课能拿到一百分,但家长却反映该学生在家是个小霸王。所以,要针对品德结构中的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性功能重新获得最大的发挥。例如,对行为规范认识不高的学生,要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其自觉性;对能说会道而不力行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克服言行脱节的现象;对情感冷漠、意志淡薄的,要给他们以关怀和爱,增强其情感,通过完成一定的道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总之,抓好了薄弱环节,就能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帮助学生达到言行一致。

      孩子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学校教育是发展孩子品德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所以学校要重视德育,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有目的地依据大纲、教材,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培养和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其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情感,并使之养成稳定、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并力图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应有双重目的: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即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和激发,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

      培养道德品质,杜绝“米莱星”现象,对 “米莱星”说再见。老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使命,整体并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科学地开展各项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和谐发展。






上一篇:情之真文自美——谈如何让中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口语训练的策略与意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