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解读创新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的超越。有了创新,才有了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因此创新教育使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加有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创新的活水注入各个教学环节。
1、确立目标,让学生学有目的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围绕创新这一关键加以具体落实。首先,要注重的是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不仅要有认知目标,有技能目标,还要有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各个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用电子技术、统筹方法等手段使之在达成过程中凸现出来,使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能指向“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形成创造性人格” 的大目标。
2、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形象地形容文章的开头、结尾为“龙头”、“凤尾”。“龙头”是说开头短小精悍、神秘动人。优雅的导语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充满美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诗文名言、创设情境;(2)故事导入、欲擒故纵;(3)承前启后、串联导入;(4)背景介绍、以情激情;(5)联系实际、内外结合;(6)设置悬念、激发兴趣;(7)剖析标题、触及重点。如:讲授《苏州园林》时,用著名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此句足见苏州的美。而苏州最美的又莫过于园林了。学生大有一睹苏州园林美姿为快之感。又如:讲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讲述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故事导入,学生听后无一不为之动容。总之,教师尽可能设计出切合课文的导语,挖掘出文章的趣味性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不断打断定势思维对自己的束缚,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它们在广阔无限的世界中自由驰骋。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1)诗歌可配上音乐朗读,让学生在乐声中受到感染,思绪也随着乐曲自由翱翔。接下来让学生说出诗作所描绘的画面,最后让他们拿起画笔把它画出来。(2)寓言、童话一类的作品可让学生设想出不同的结局。如《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讲完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出战胜了狮子的蚊子结局如何。有的说战胜了狮子的蚊子由于得意忘形撞在了蜘蛛网上;有的说蚊子被鸟雀吃掉了;还有的说松脂恰好掉在它的身上,成了松脂球…… (3)一般作品可让学生设想一下作者的思路、情节,在课文未展开情节处,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鼓励质疑,训练学生的独创性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聆听他们的疑问。通过师生互问、学生发问,达到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自己提问,并自己寻求答案,训练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教师可采用于无疑处激疑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欣赏,进而内化为自身知识。当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标新立异,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5、勤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口语和书面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在组织课内学习的同时,更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寻找实践的机会,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写广告语、写信、讲故事给别人听等。
6、运用多媒体,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要培养创造性,就要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活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创造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使教育观念走向合作、参与、创造为特征的新纪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
7、多元评价,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多元评价方式。首先让他们通过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这里的评价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内部的相互评价;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总的原则是:以肯定为主。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多给学生宽慰,只要他们尽力去做,我们就要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唯有“创新”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上一篇:形式多样开展政治课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三化学复习中须注意的问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