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爱教育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如在讲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该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早恋”问题,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过早的性行为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以及在性问题上我国的民族传统和道德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诱惑的侵袭。
二、在生活中拓宽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特别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事例,巧妙地将之引入课堂,利用它们来进行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如近几年太湖等湖泊都爆发了大范围的蓝藻肆虐繁殖的现象,甚至2007 年太湖流域的居民日常生活的自来水供应曾一度告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用藻类植物的生殖特点和生活环境来解释蓝藻的疯长,更可以用太湖等水域周边的水污染来解释造成蓝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并由此自然而然地渗透出保护环境的德育因素来。又如在活动“调查学校周围的生态系统”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学校附近的植被减少了,动物的多样性减少了,生态平衡受到一定的破坏。通过活动青少年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每一片绿叶,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宽环保教育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以及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公益性活动;在校园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曾带领学生参观市污水处理厂,通过观察污水在曝气沉淀池、SBR 反应池等设施中由浑黑到澄清的一系列变化,不但了解了微生物的作用,更深刻体会到环境污染为人类带来的影响。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刚进入厂区捂住了鼻子,看到最初的污水,有的同学几乎要吐出来,随着污水的流动逐渐前行,水越来越清了。在处理后的水流出之前的一个水池中,同学们看到了水中自由自在的金鱼,兴奋得手舞足蹈。参观后,许多同学都能够从一些小事做起,保护水环境。有些同学还向家长提出不使用含磷洗涤剂等建议,真正的落实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还能增强教育效果。
四、在故事中渗透意志品质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5 年环球考察,用 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 《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
五、在小资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 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 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新课程生物教材的小资料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心,立志为国争光。如“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现了当代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 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在课堂中渗透合作团结竞争教育
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又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的过程中,当讲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普利斯特利等许多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以及在同伴的团结合作下才完成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靠自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只有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上一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把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