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宽广深奥的艺术。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将语文的人文性与语文的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课堂情境、读、写技能结合、想象、探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高中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教育中一直有着独特的价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几乎走进低谷,甚至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焕发出原有文化色彩和诗性光辉的机会,因此,如何让课堂教学创造出更多的亮点,成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要点之一。

      一、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是一种体验学习,而这种体验需要情境,通过课堂教学把书本中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化形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大脑框架中的情知系统都充分开启,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和非语言活动中,获取直接的、综合的体察。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历史题材《鸿门宴》的片断,通过具体形象化的视频展示,让同学们对深奥的文言文场景描述有深刻体会。

      这个《鸿门宴》视频是在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对《鸿门宴》这一课描写的场景有一定了解但又无法体会、无法想象出文中那种紧张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一开始插入《鸿门宴》视频片段,把学生带入到宴会的情境中,随着各人物的举动,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当时的情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把录像中的情境与自己预习课文中获取的语言形象、语言情感一一对应起来,进而获得初步的体验。学生的学习激情迅速高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读、写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与作者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通过朗读,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而书写则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有活力,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从学生的朗读与书写方面下苦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比如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

      师:刚才的视频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的让我们感觉很睿智,有的让我们感觉很勇猛,你们能不能分别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将文中用于描述他们的语句大声朗诵出来呢?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文中项羽说的这个壮士

      樊哙。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师:读得非常好。其中的意思你们明白吗?

      生:有一些明白,还有一些不是很明白。

      藉此,对于学生对每个人物做的精读、赏读分析,我都给予了相应的分析和解释。最后,我再将全文统一起来,让学生彻底明白文章的整体意思。

      当然,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够的,还必须使读、写结合起来,通过朗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

      师:对于项羽、刘邦、樊哙、张良等各个人物的朗读,你们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因为文言文和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你们脑子里的词汇,重新找出新的语句来形容你们心中的英雄。谁先来?

      生:我觉得樊哙对刘邦很忠实,是一个难得的忠诚部下。而且他与项羽的对话让我觉得他与其他的勇士不同,可以用“智勇双

      全”来形容。

      师:非常好,那谁来形容一下张良呢?

      生:沉稳机智…足智多谋…多谋善断…

      师:非常好,对于《鸿门宴》的故事大

      家已经了解得很详细了,但是对于《鸿门宴》之前和之后的故事大家也很想知道对吗?这个故事的作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我希望我们班每个同学都能成为超越司马迁的文人,我希望大家能为《鸿门宴》写一写前传或者是后传,以《鸿门宴》为例子,题材不限,语言不限,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只要能让你们所写的与《鸿门宴》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就可以。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将读、写相结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师给以点拨、引导,或挖掘内涵,或渲染气氛。在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环节中促进语文学习,融入了语文环境,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想象

      想象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创造出新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想象的原动力,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 “洗”、“笼”这几个动词展示了宽阔的意境,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补白,激活想象,想象出月光、青雾、叶子、荷花的种种美的姿态:月光倾泻下来,像瀑布一样流淌在水池中 ……池中的荷花有的伸伸懒腰,好像刚睡醒的样子;有的侧着头,凝视着明净的水面,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倒影。通过这些想象,让学生将自身体验融汇于文本语言中,浑然入情入境。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验到文学作品的无限美感,帮助他们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在想象中飞翔。

      四、探究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新知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激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教授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时,就可以针对文中的要点设问。如:“你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余秋雨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读’敦煌读出了什么?”这样设问,一方面避免了课堂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确定了文章阅读理解的基本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开始定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要有自身的特色,要博采众长,将教学情境、读写技巧、想象引导、探究教学融于一体,吸取各种方法的长处。我发现,通过这种设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更多语言文化,丰富课外知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要熟练掌握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还需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学习。






上一篇:开展“一文多写”破解山区高中作文教学困局
下一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