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观念,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起着启发、诱导、辅导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他们潜心去读,用心去悟,大胆质疑,形成爱动口、爱动手、爱动脑的课堂气氛,并且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由,不搞“ 一刀切”。在教学《海上日出》和《夕照》两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这段的原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体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有各自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过程。同一篇文章,学生可抓重点词句理解,可通过感情朗读理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教师尽可能少讲,不要牵着学生走。学生在这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鼓励质疑,培养质疑问题的能力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盘长进。”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这种教学,学生的兴趣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打破“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学生通过课题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选小艇写?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等等。像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读课文就能弄懂,但有一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威尼斯到处是河,楼房不倒塌吗?它是怎样建起来的?这个问题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此问题的提出,正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性。同时,也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储备知识来应付课本知识的延伸。
三、创造条件,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
有人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有道理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此文有情有景,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仿佛置身于一望无尽的大草原上,与蒙古同胞载哥载舞。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教学《少年闰土》,了解“我”与闰土的友谊浓厚,而三十年后见面又是什么样叫?让学生大胆想象。课后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并推荐鲁迅小说《故乡》一文。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想象力,达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学习《穷人》一课,我利用文中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全家以后怎样生活?孩子以后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还有《凡卡》一文,让学生想象凡卡爷爷寄信后结果如何?续编故事。对于学生那些意想不到的想象,教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学生的想象丰富了,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语文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配乐朗读、给古诗配画、改写、复述课文、根据情节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挥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在上“标点符号活动课”时,把常用的标点做上头饰、编成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这些活动课师生共同参与,每一环节共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自编“小花狗的故事”、“标点王国的故事”等,很有新意。在汇报课上,标点运用很少出错。此课既培养了同学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有所迸发。
21 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世纪选择了创新教育。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创新教育,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上一篇:走进新课堂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如何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