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交流教学
一、对话式交流
教学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教师——学生——课本(教材)之间的三维谈话。以前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先设计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这只是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是学生被动的参与。真正的对话是通过预习、自学等形式来实现学生与教材知识内容的第一回对话(感知);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疑问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形成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诉说与倾听来完成第二次对话(感性);集小组成员的共识,在教师引导参与下,进行大课堂的交流,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第三次对话(理性);最后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训练,既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检查、验证,又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应用问题上交流教师对不同情况进行辅导,这是第四次对话(实践)。
二、质疑式交流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有一位著名数学家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系列的 “设疑——问疑——解疑”。通过呈现诱导因素,出示正反的例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启动思维机制,激发情感因素,从而进行探讨、交流。这里的质疑有教师提问、学生提问,有情境设疑、操作设疑、悬念设疑,有定向疑问、发散疑问等等。
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意义和分类时,让学生讨论:
1、“0”是不是有理数?
2、“0”有什么具体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3、“0”有符号吗(性质符号),为什么?
……
三、发现式交流
即在教学中,经过阅读、理解、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别人一时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角度不同,理解掌握知识的层次不同,所以发现的东西也不同。
例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学生这是什么?结果很多,有数字“0”,图形圆,表示一个湖,表示一点水,表示十五的月亮 ……虽然有些东西与当时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连,但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发现,应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这种交流,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过程,培养创新能力。这种交流形式在导入新课、发现问题、揭示规律等方面经常用到。
四、比较式交流
有比较才能鉴别,才能知道认识事物的异同。当数学的解题方法、思路、结果不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比较,看哪种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更简便。通过比较,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与方法。这种交流要让学生自己主动与别人交流,自我反省,从中有所感悟。
例如,在讲解“实数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时,根据对一些数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得到:(1)整数是有理数,分数是有理数;(2)有些小数是有理数,但有些小数是无理数;(3)有些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4)有些带根号的数是有理数……
针对上述这些判断,再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比较、抽象、概括,最后准确地给有理数与无理数下定义。
五、实验操作交流
即为了检验某些数学理论、思想、方法、规律或假设,而进行某种实践操作或演示活动。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的结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老师让每个人课前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课堂上教师便提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推算出来的?带着两个问题,学生分组实验,结果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2、把三个角撕(剪)下,拼成一个大角。
3、用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一个是三个角拼成的平角。
4、用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也能得到平角。
5、用角平移或旋转法得到平角。
……
通过同学们的亲身实验、体验,最后得出这公理,并真正掌握这一公理的推理过程。
六、点评式交流
教师或学生针对学生学习的观点、方法及掌握知识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其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作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给予点拨。点评式的交流,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有的可以课后单独交流,有些可以在班上集体点评,但是不能用全盘否定的方式或过激的言语对待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交流是全员的,是我们合作学习、沟通感情的桥梁。只有每个参与者都坦诚相交,我们的交流才能成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课堂,走进你——我——他。
上一篇:多层次激活新课改下的农村化学教学
下一篇:浅谈幼儿礼仪能力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