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思想观念上转变
1.语文教学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概念系统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收者和吸收者。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堂的有机部分,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共同参与课堂开发过程。
2.语文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主要是“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语文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帮助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种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意味着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应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第二、感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有无内心体验、态度的肯定与否、信心的强弱等,教师都应感悟到;第三、倾心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语文教师要挖掘教学中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
二、角色定位上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语文教师应是学生的“导学者”。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学者”,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并清醒意识到现代教师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语文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将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感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探究、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解决问题,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教师不能认为自己仅仅是个教书者,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不是专家,而是教师自己。要把自己视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语文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要适应课程的改革,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要认清教师角色转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上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浅议“三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