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借疑引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对某些观点有不同探索的冲动。教师要借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学习以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自学存疑,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学存疑,指学生自学课文,存疑质难,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合作氛围。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位同学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而不单单是某个尖子生。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思维活跃,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

      二、以疑促思,激发自主的学习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索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寻找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

      三、质疑答难,诱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可以以主题引导。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可以是对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考证,如以“鲁迅与闰土为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某个思想观点进行争论。其次,以问题引起学生阅读。这个问题可以是课本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导向性问题。如读:《猫》让学生探究,猫的性格怎样古怪呢?还可以是学生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阅读的范围,或者范围也不作界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

      四、发挥主导作用,给与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2)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3)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的教学程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用武之地。

      五、激疑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教学《神鸟》后,学生知道童话的寓意,也感受到童话给我们孩子带来很多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思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在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火花。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情底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能用千里镜去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教学中对个别学生提出的明知故问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其发言积极的同时,委婉但明确地告诉他,这是浪费时间的表现;对学生提出来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则采取冷处理方法,悄悄地帮助其掩盖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以免引起哄笑,挫伤其积极性;而对那些经过思考,尽管只有一点点价值的提问,也应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从而在班级中起到导向的作用。

      总之,以多疑多思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






上一篇:浅议“三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