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导语,也叫“开讲”, 即是课文教学的开场白,是一堂课的“序幕”。好的导语如一块磁石,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应特别注意导语设计,应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内容的文章,巧妙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种形式:
一、悬念式导语
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 “愤”、“悱”之中,引导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让学生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套子?是谁把他装入套子中的?今天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种套中人?
二、音乐式导语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如学习《巨人和孩子》一课时,先欣赏音乐歌曲《爱的奉献》,而后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生活告诉我们,做人就要有爱心,那么你知道爱心是什么?你对爱心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拥有爱心?文中的巨人是一个什么形象?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巨人和孩子》。
三、联系式导语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学习语文就应与时俱进,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特别是新课改的形势下,更需要时代信息,使语文课堂与社会接轨与生活接轨。联系生活中要事大事导入新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的设计导语:2001 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 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四、背景式导语
有些文章其中心之所以较难理解,关键就在于背景的复杂或年代的久远。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些文章而言,其背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材料。了解时代背景或创作背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设计《南京大屠杀》一文的导语是这样的:1937 年12 月13 日,是人类的祭日,日军占领了南京,他们把屠刀指向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和战俘,短短6 周内,残忍杀害30 多万同胞,南京顿时沦为人间地狱。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 多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并曾于1982 年和1986 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南京大屠杀》。
综上所述,设计导语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我们无论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无论设计出什么样的导语,其目的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一篇:用好“活”字,提高效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