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新课程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宝贵遗产,高中语文课本上所选的都是遗产中的精华篇章。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没有知识基础,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初探出了一套由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熟读试译

      熟读成诵,是加强古文语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重要环节。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熟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领悟文章内在情感的过程。教学中,我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介绍写作背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范读。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自读。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了解,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目、耳、口、心,使其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先读出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之感。到第三段时读出客人的人生感叹。到第四段,客因听了自己的阐述转悲为喜,因此在诵读时,应用不同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读出来。

      4、试译。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要求要“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布置不同的任务:对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在鼓励他们在 “信、达”的基础上认真斟酌词语,努力向 “雅”的高度攀登。在学生自译过程中,对一些难句,实词、虚词或句式,可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再予以点拔。

      二、探讨交流

      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切入角度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例如,教学《阿房宫赋》时,在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问题讨论时,气氛热烈,有的说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有的说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的角度;有的说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艺、变化统一的布局角度等。

      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讨论中,他们深刻认识了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鉴赏品悟

      鉴赏品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品”,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又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撰写感想,交流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实质就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设置的,也是讲与练的有效结合,无论从学生的情感培养,还是从学生的个性阅读角度,都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如教学苏轼的《前赤壁赋》时,补充《后赤壁赋》,对于两篇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将学得更深更透。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的教学模式能从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下一篇:指导学生写“学案”好处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