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学案”好处多
自古以来,教师教学有教案,以确保教学进行过程的有条不紊。但是很少有人教学生写“学案”。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我们主张指导学生写“学案”。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好处颇多。理由如下:
一、“学案”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据
“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自读、释字词、评析文章结构与特色、质疑、思考与练习处理、写内容提要或摘要、写读后感。学生写 “学案”的过程就是自学课文、自我消化的过程。它反映出每个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是教师备课、写教案的可靠依据。教师抓好这一环,教学就能有的放矢。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备课起早贪黑,其教学效果平平;有的教师注重研究学生,备课、上课从容轻松,学生语文成绩直线上升。究其原因,后者备课既备文又备人,根据学生实际讲课教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写教案应该以学生的“学案”为基础。教师查阅了“学案”,就大抵能了解到各个学生的思想底、知识底、智能底,然后经过一番精心思考,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思路,才能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这是一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能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步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但能力只有在具体活动中才能形成。布鲁纳说: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时,常常有一连串的节目。每个节目都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我们设计的“学案”正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三个过程。学生写“学案”始终都处在最佳的思维状态,把不会的学会,把会的理出头绪,质疑问难,最后写出读后感。这是个积极获得、转换、评价的过程,即处理各种信息的思维过程,其复杂度、紧张度、有效度都是教师讲课很难达到的。当学生体验到自学后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力也就形成了。在这种诱惑力量的趋动下,教师再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课堂效果比常规要高得多。可见,“学案”不是教案的简单补充和参照系,而是学生获取、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以灌输知识为重点,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查、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去独立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主动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他虽然没有努力去记忆材料,但材料却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赞科夫这段发人深省的话,为学案的功能作出了有力的评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自学能力就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学案”是开启学生智力、转换学生能力的土壤
“学案”规定,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写读后感。读后感的字数不限,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既可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收获和知识收获,也可以写评论等。这种自拟题目的读后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开掘学生的智力,长久坚持,学生的作文思维就会在宽松平和的气氛中逐渐敏捷起来。我体会到:读完了就写,写了就读,写是读的升华,读是写的深化,这是读写教学的螺旋法则。
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学案”还规定授课前三分钟说读后感。说读后感,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这是能力的转换。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是个教学方法,又是个教学艺术。叶圣陶说:“上课就是教师主持下的讨论。”“讨论”这种形式,不仅利于明辨是非曲直,也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但值得深思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听说机会比读写机会多得多,可为什么在大庭广众面前却欲说不能,语无伦次呢?不言而喻,语文学科重读写而轻听说的弊端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就显露得更加清楚了。
四、“学案”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绿草地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或把本本作为神圣不敢侵犯的宗旨,或把本本中阐述的道理视若勿庸置疑的真理。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案”为学生的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阳光。上课时把共性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不要轻意作是非判断。当学生的求异思维驰骋起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链式反应,这时蕴藏在学生心底的热情、智慧、感情偕同无畏进取的求实精神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导师”——导出了求知的方法,导出了思维的放射,因而也导出了语文学科的光彩和效率。
上一篇:新课程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我认识的诸葛亮——古典名著人物简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