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三级转换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作文教学利用“三级转换理论”可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心理与思维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设计,安排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作文训练,最终收到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三级转换 理论 实验应用

      所谓“三级转换理论”,是指作文是由思维到表达的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过程[1]。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则要经过二级转换过程并进入到三级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观察、阅读到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和途径。在转换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变形、干扰和遗漏[2]。那么,在转换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信息变形、干扰和遗漏?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注意呢?

      一、“三级转换”的作文实验

      信息加工论认为,作文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获取、编码、加工、整合、表达的过程[3]。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可描述为一系列认知状态或想法状态,通过加工活动可以对这些状态作出区别。一种加工活动决定了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状态;每一个状态都可以用数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结构激活来描述,代表最初输入到加工活动中的想法就产生下一个状态;通过基本的加工操作,可将一种认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认识状态,而且基本加工能力的限度对于不同的健康成人个体来说,都是固定不变的。简而言之,信息本身的数量、内容是可以进行转换的,也就是可以增加和减少;信息的含义也是可以进行转换的,使转换后的含义不同于信息本身的含义;信息的状态也可以转换,即可以由想法状态转换成认知状态。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获得信息加工、转换的规律。

      ①作文教学中提供一份关于“霍金”的材料给学生阅读,不作任何提示,然后叫学生分别复述材料的内容。

      结果每个学生的复述侧重点都不同,也就是信息的加工、遗漏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越是范畴大的、模糊的、概括性的信息越容易被复述出来。而越是具体的、细分的、精确的信息,越是容易被筛弃和遗漏。

      ②给同样的阅读材料,却给学生以明确的作文目标的提示。

      结果显示,那些被认为与作文目标有关的内容被很好地复述出来,而那些跟作文目标无关或关系较远的信息则大多被筛弃和遗漏了。

      ③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提供两份不同的材料组合。一组是“霍金”与“杨振宁”;第二组是“霍金”与“张海迪”。

      结果显示,看完了第一组材料的同学,复述出来的信息大都跟“物理”、“科学家”、“杰出”、“巨大成就”有关;而看完了第二组材料的同学,复述出来的信息则明显跟“残疾”、 “学习”、“挫折”“成功”有关。由此可以看出,转换结束后最不易被筛弃和遗漏的是两份材料之间的相似部分或叠加部分,而其它信息却在加工过程中被筛弃和遗漏了。

      ④先复述,再用书面言语进行表达的效果比较。

      对上述过程进行先复述(口述),然后用书面言语表达出来。结果显示,口述远比书面言语的表达要详细、完整。也就是说,书面言语的表达过程会筛弃和遗漏更多的有用信息。

      ⑤作文训练中,提示学生尝试进行“格式化”转换。

      提示学生在阅读后可按“中心词”、“中心句”、“人物事件”等相对稳定的格式来进行转换和表达。结果显示,虽然“格式”外的信息被筛弃和遗漏了,但“格式”之中的信息却能很好地转换成书面言语表达。也就是说,对自己所“格式化”的信息能够进行十分有效的转换和书面言语的表达。

      ⑥让学生先进行多次阅读或背诵,然后进行转换和书面表达。

      结果显示,经过多次的阅读或背诵,再经过三级转换的书面表达明显优于上述单次阅读后的转换结果。它不但保留了其主要信息,而且能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实现了从一种认识状态到另一种认识状态的转换。这已经是进行创新作文的转换过程的一部分。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实验①可知,无提示性的自由阅读,在经过三级转换后,只有极少的重要信息被表达出来,同时也显示跟学生个体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多看多读跟作文相关的书籍,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根据实验②可知,有了一定的作文目标指引后,其转换的效果大为增加,这是因为, “可以把思维过程想象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是潜在的认识状态构成的‘问题空间’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途径过程”。正是这个相对封闭的“问题空间”运载着相关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转换,也使相关的信息不易在转换中被筛弃和遗漏[4]。因此,作文教学中为了使阅读材料后的转换效果更为显著,老师要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提示,或要求学生先拟定写作提纲后再去阅读,又或可以先粗略浏览,然后确定写作提纲,再根据写作提纲有针对性地阅读,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根据实验③可知,一组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材料,其相似部分或叠加部分更容易被转换为书面言语的表达。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文训练的目标,安排一组高度相关的材料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后再经“三级转换”的效果就更为明显,遗漏有用信息的机会就大为减少,从而有利于写作的进行。

      根据实验④可知,口述的过程相对详细、完整,而书面的言语表达则错漏百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安排学生把转换后的结果落实到书面言语的表达上,就是要学生切实地动笔写作。特别是不能以口头作文来代替书面表达,因为口头表达只经过二级转换,筛弃和遗漏的信息少;而书面表达则经过了三级转换,筛弃和遗漏的信息多。转换的结果落实到书面言语的表达上,就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有效的自省检查,检查阅读前的预期效果与转换的表达效果之间的差异,及时地查漏补缺,以此来弥补这次转换所造成的不足。

      根据实验⑤可知,格式化转换可以有效地借助“格式”转换跟作文相关的信息,使之不容易被筛弃和遗漏,因而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格式化 ’转换,自觉地建立起适合自己进行“三级转换”的格式,以便能够更畅顺、更有效率地进行转换和表达。

      根据实验⑥可知,作文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有系统地安排学生多读或背诵相关经典文章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督促和鼓励学生熟读或背诵与作文训练相关的作品。又因为反复阅读和背诵所产生的相似信息的反复刺激会增加思维的强度,并能在其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发生交互作用,使信息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认识状态,最终形成不同于原文的书面言语表达。

参考文献:

      [1] 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44

      [2](英)大卫·科恩著,唐韵译.思维世界的语言[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 [4] 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P44-45






上一篇: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方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