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春潮奔涌

     “努力做到‘公平对待城乡每一所学校,公平对待城乡每一个学生’,使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市长彭建文的这一句话点明了市委、市政府办好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全市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过去五年,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基础建设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创强”工作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抓手和载体。在创建“ 教育强市” 的热潮下,我市正在探索一条山区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教育公平 端平城乡教育“一碗水”

     陂角小学是源城区埔前镇一所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是广东省薄弱学校之一。建校七十多年间,学校曾经历过几次翻修,但始终抵不过岁月的无情侵袭,其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均出现了苔绿斑斑的裂痕。2005 年6 月20 日,学校更是被淹没在1米多深的洪水里,成了危房。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校长罗运英很忧愁。但今年8月18日,在陪同有关教育工作人员参观校园时,罗运英笑了,还笑得很得意。

      改造农村薄弱学校

      原来近年来,市、区、镇三级政府及各村村委会加大了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均衡城乡教育。单陂角小学一所学校,源城区、埔前镇政府及陂角村村委会就先后投入至少 400 万元帮助其新建综合楼、翻新教学楼,设置语音室和可以同时容纳至少200 人的多媒体阶梯教室。“现在我们学校每个课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电教平台,每个老师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整个学校还安装有10 个摄像头,保障学生安全。”罗运英向一行人介绍说。她的介绍让源城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王伟光颇为感慨:“陂角小学在桂山下,曾是被遗忘的角落,想不到现在办学条件变得这么好,已经达到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薄弱学校改造被证实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市将以创建“教育强市”为契机,启动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城乡学校“牵手”前行

      像陂角小学这样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办学硬件,还有丰富的师资、教学资源及教学交流。

      自2009年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底,我市已有71所农村薄弱中、小学被确定为受援学校,接受深圳及我市一些优质中、小学的“一对一”帮扶,陂角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受援学校。“通过‘千校扶千校’ 行动,市二小与我校结成了帮扶对子,市二小不但通过公开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与我校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给我们赠送了20 台电脑和几台打印机。”罗运英高兴地说。

      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除“千校扶千校”行动外,我市正在大力推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工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也有效地破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不高这一“瓶颈”。今年,我市将有 110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置换培训工程。

      让贫困学子有学上

      教育均衡的基本含义是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我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2010 至2011 学年, 我市约有42.4 万名适龄青少年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共有 101714 名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根据相关规定获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为了让每一个困难家庭子女都上得起学,各县区政府和学校也通过各种渠道自筹资金,例如吸引企业和个人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对困难家庭子女进行补助,保证其完成学业。今年我市还决定兴建河源市特殊学校,解决残疾儿童少年的读书问题。按《河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到 2015 年,我市每个县将力争建成1 所标准化的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以上。

布局调整 “麻雀”学校变“凤凰”

     紫市镇地处韩江上游、龙川县最南端,距离县城30 公里,三面高山环绕,人口约为 3.2 万人。由于山高水远、地贫路远,紫市成为龙川最贫困的镇。镇里的人为了生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直接导致农村在校学生的减少,部分小学生源出现了严重不足。由于部分学校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室欠缺,专业教师缺乏,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推进中小学校布局优化

      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在2001年,紫市镇就开始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2004年,紫市镇把4所“麻雀学校”合并,新建成民乐小学,直接将原来的 10所小学变为现在的7所。目前,7 所完全小学中,200-350人的小学4所,100-200人的小学2所;100人以下的小学1所。在紫市镇有关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样的学校结构还有调整的空间。所以在提出创建“教育强镇”的目标后,紫市镇决定开启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将7 所小学撤并为2所(另设5个教学点)。

      考虑到学校合并后,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家长提出了反对意见。如何消除家长的顾虑,顺利调整学校布局?该镇为此召开了全镇创强大会,向群众展示第一次学校撤并所起到的资源整合作用;并快速与当地交通部门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经过反复地做工作,家长们才慢慢放下心来。

      永新小学是紫市镇一所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预计在第二轮布局调整中保留,变为完全小学。关于永新小学即将面临的布局调整,紫市镇教育工作人员还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几所学校合并到永新小学后,学校要接纳的学生人数将大为上升,特别是寄宿学生的数量。要让这些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新建厨房、浴室,并新增一些配套设施。该校教育基金会会长杨辉军获悉后,立即组织了一些外出乡贤到学校参观并呼吁乡贤们支持学校建设,他自己更是现场掏出了100 万元并表态:“如果捐款不够,乘下的不足我全包了。”因为资金到位快,永新小学的有关工程快步推进。

      跟龙川县紫市镇一样,我市各县区的其他乡镇也在着力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而且部分县区的调整力度比较大,例如,和平计划到2014 年撤并农村中小学240 所,保留并扩建50所规模学校。

      规范化学校建设如火如荼

      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外,我市还大力开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我市将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教育强市、强县(区)、强镇等大项工作中统筹考虑,并与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装备工程等结合起来。据统计,2010 年底,我市共有1376 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其中已建成的规划化学校 76 所,分布在全市各个镇区。今年,我市计划新建136 所规范化学校,使我市的规范化学校总数达到210 所。按《河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到 2015 年,我市将划化学校860 所,规范化学校覆盖率实现100%。

多管齐下 打造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教师均衡。今年5 月底,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在接受省考核组专家专访时表示:“河源创建‘教育强市’,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师资力量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

      我市教师队伍有4 万多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以及开展国家、省、市3 级培训,培养了一批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008 年以来连续4 年,我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到华南师范大学“揽才”,更成为了我市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

      苏晖说,接下来我市要积极开展“名教师”、“名校长”评选活动,以典型带动的形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要发扬我市每年到师范院校招人的传统,坚持引进新鲜“血液”,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

      在大力解决教学硬件设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同时,河源教育更是紧抓教育质量这个“ 牛鼻子” 不松手。通过一系列教学革新,我市将高考质量的压力分解到12 年,分解到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我市教学质量节节提升,高考的成绩逐年攀高。据统计,2007 至2010 年,我市普通高考上线人数稳中有升。2010 年全市大专以上入围人数为13897 人,入围率达76.76%;大学本科入围率为30.14%,比2007 年提高6.09 个百分点。今年,河源中学的本科上线人数更是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凸显了河源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

      创建“教育强市”,不仅要解决学生“有书读”的问题,更要让学生们“读好书”。从 “有书读”到“读好书”,河源教育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同时,也给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






上一篇:龙川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
下一篇:紫金创建教育强县,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