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源城力争明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

创强东风起 腾飞正当时

源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外教在与学生交流。

【核心提示】

      善谋者,谋长远、谋大局。要谋求人民长远幸福,关键在教育。教育改变命运。正是因为如此,去年9 月,源城区委、区政府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建立“市区一体、结构优化、质量上乘、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教育格局,基本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蓝图绘就,战鼓擂响,源城上上下下齐奋进。今年3 月24 日,源西街道成功拿下 “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首战告捷。今年年内,又将有3 个街道申报评估验收;若这3 个街道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源城超半数的镇街将成为教育强镇(街)。2012 年,在60%以上的镇街完成“创强”任务的同时,源城区将申报督导验收,在全市率先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

      目标 力争明年建成教育强区

      创建“教育强区”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为此,源城区委书记黎意勇、区长陈荣卓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战略思路,提出力争在2012 年建成 “广东省教育强区”,以目标倒逼机制,促源城区教育的又一次大发展。

      去年,仅用了3 个月,源城区的源西街道就成功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街)”的督导验收;今年,该区又计划投入1.6992 亿发展教育。这些都是源城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最好的注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还体现在领导机制上。2010 年8 月,源城区成立了由黎意勇亲自挂帅、陈荣卓任常务副组长的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陈荣卓还代表区委、区政府还与各镇(街)签订了《河源市源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目标责任书》,以军令状的形式,确保“创强”目标的实现。

      目前,源城区“创强”攻坚战已打响,源城教育腾飞正当时。

      行动 学校新建扩建规模空前

      在“创强攻坚之时,走马源城区的校园,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原来今年有“创强”任务的学校都赶在暑假“升级” 学校办学环境,乘“创强”东风换新颜。以学校“升级”项目建设促进“创强”工作,2011 年俨然成为了源城教育的“项目建设年”。

      这场规模空前的学校新建改造运动,目前进展如何?记者了解到,备受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重视的雅居乐小学及新江三路小学建设已进入装备安装阶段,将在9 月1 日如期开学。而拟于今年申报评估验收的新江街道、东埔街道及高埔岗街道等3个街道涉及11所学校的30个“创强”必建项目(含机关幼儿园)及学校功能场室装备工程,将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完工。

      所有这些学校项目完成后,加上源城区去年新建的金沟湾小学及扩建的东埔中学、文昌中学、南陂小学、双头小学等学校,源城区学位不足的矛盾将得到极大地缓解。

      考虑到源城区是一个市辖区,未来城区的人口还将急剧膨胀,除雅居乐小学和新江三路小学外,该区还计划规划新建7 所学校,扩建3所学校,调整或撤并10所学校。

      规划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市委书记陈建华指出,创建“教育强区” 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力抓手和载体。认识到这一点,源城区紧抓“创强”契机,以推进义务规范化学校建设为主要着力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2010 年底,源城全区的57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共有22 所规范化学校,占学校总数的38.6%。单2010 年一年,该区就有 9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规范化学校”。

      根据《源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实施方案》,到2013 年,源城区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将基本建成规范化学校。届时,该区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将大体相当;每一个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将公平地享受教育权利。

      创建教育强区,促教育均衡发展,源城区还要解决一个在其他县并不太突出的问题——外来工子女和库区移民子弟的读书问题。目前,该区非源城区户籍的学生已占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为了让他们享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权利,源城区对其免收书杂费,并让其享受困难家庭子女助学的同等待遇。过去两年,该区财政就为非源城户籍学生支付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达308万元。

      措施 三街道紧锣密鼓推进“创强”

      创建教育强区,关键在镇街。目前,源城区的新江街道、东埔街道和高埔岗街道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教育强镇”,预计在9 月 10 日前,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评估验收。其中,新江街道的“创强”工作《自评报告》初稿已于7月上旬完成。

      根据源城“ 创强”的整体实施规划,明、后年该区的创强任务将向一些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镇街延伸,教育创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挑战,该区将继续贯彻落实“ 由区为主、镇(街)共同承担”的“创强”投入机制,全力创建成教育强区。

      源城区雅居乐小学9月1日如期开学

      名校带新校 打造教育品牌

      8月21日下午,记者首次去探访一个备受市、区两级党政领导关怀的“新生儿”,不料初次见面就被她的古典与恢弘大气所震撼。她的名字叫作源城区雅居乐小学。从高空俯瞰,她像极了一个跳跃在客家文化公园旁的 “八分音符”。

      9 月1 日开学之日,她迎来了第一批828 个孩子入读。明年,她的教学班将由18 个增加至24 个,三年内达到36 个。按每班46 人计,3 年后,她可以容纳1656个孩子。

      为了把她打造成全市硬件设施最完备、最先进的小学,打造成河源市品牌学校,市、区政府及雅居乐公司共投入了一亿三千万元,使她不仅拥有了红墙间以白线条、看起来典雅又恢弘大气的大楼,还拥有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的校园设施设备。

      当然,光靠硬件,成不了河源市品牌学校。要让雅居乐小学成为我市人才的摇篮,关键还在师资。为此,源城区委、区政府开拓思路,提出了“名校带新校”的办学模式:由下城小学与雅居乐小学结对帮扶,抽调下城小学副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刘维花任雅居乐小学校长,组建了一支优秀管理队伍,再计划从下城小学、城南小学抽调部分骨干教师负责各年级教学。

      刘维花等从2月份开始筹建工作,除了协调教学设施设备安装外,她们还给学校精心设计了讲述客家人迁徙故事的客家文化长廊和装裱有《弟子规》、《三字经》的书香长廊;给学校定了“崇德、崇学、崇雅、崇行”的校训,让学校尚未开学就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前来参观的家长对记者说,她们十分满意这样的书香校园。

      依托具有悠久办学经验的省一级学校下城小学带动雅居乐小学合作办学,实施“ 名校带新校”的办学模式,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普及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名校带新校” 是教育事业的创新之举。

创强创举

      给留守儿童一个“希望家园”

      朱佳丽是源城源南学校五年级的学生,父亲在深圳打工,母亲则在惠州打工,很少回家。朱佳丽和妹妹只能跟外公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外公年纪又比较大,朱佳丽每天放学以后就要回家,烧水、做饭、打扫卫生是学习以外做的最多的事。她最大的乐趣仅仅是做完家务后可以和妹妹在家门口玩上一会。生活的单一使得朱佳丽比较胆小,遇到陌生人基本上不敢说话,成为典型的留守儿童。

      据统计,像朱佳丽这样的留守儿童,源南学校有300 多人。另外,源南学校的外来工子女亦占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亲情失落、生活失助等问题。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今年3 月9 日,共青团源城区委与源南学校合作,在该校建立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 “希望家园”,为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提供一个具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学习帮助、文体活动等基本功能的活动阵地,为他们营造一种家庭式的“爱”与温暖。

      学校除了每天下午对这些学生开放“希望家园”外,还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参观东江教育城、罗浮县博物馆、“5•12”汶川地震纪念活动等,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并在活动中寻找兴趣和目标。

      除了学校的老师外,在“希望家园”,还有 200 多名志愿者成为留守儿童的守护者。他们时常到学校与留守儿童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为他们接触外界、感受社会提供细致的志愿服务。而学校聘请的源城区上城医院的医生们,则成为“希望家园”心灵交流角的辅导老师,及时为留守儿童解答各种困惑。

      通过参加“希望家园”活动,朱佳丽认识了许多不同年级的学生,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希望家园”成为了朱佳丽们的心灵的港湾。

      为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下一步,源城区将全面启动“希望家园”建设,争取“希望家园”覆盖到每个村级学校。

创强亮点

      亮点一 让学校“轻装上阵”

      曾经因教育历史欠债沉重,源城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2009 年6 月,该区对2009 年5 月底前的教育债务进行审计确认;并制订化解教育历史债务的实施方案,把教育债务偿还资金列入财政年度支出计划,计划用 3 年时间,彻底化解教育历史债务,让学校“轻装上阵”,做好“创强”工作。2010 年,该区已偿还教育历史债务5190 万元,占债务总额1.2 亿元的43.3%。

      亮点二 让公民办学校“平起平坐”

      目前,源城有民办中小学7 所,在校学生 8770人,约占全区学生总数的20%;民办幼儿园是该区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区委、区政府将民办学校视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将其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及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黎意勇、陈荣卓等区领导还经常到民办学校调研和现场办公,帮助他们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亮点三 办全市特殊教育的品牌学校

      半年前,源城区育智学校是我市区唯一的一所服务于三残儿童,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劳动技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该校的存在使源城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25%以上。由于校园面积有限,下一步,源城区力争将育智学校择址迁建,将其办成全市特殊教育的品牌学校。去年8 月 17 日,市委书记陈建华曾表示,市、区可考虑合作办特殊教育。






上一篇:吹响集结号 敲响冲锋鼓
下一篇:源城区委书记黎意勇畅谈“教育强区”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