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新模式 发展与“环保”双赢 蓝天白云映槎城
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下称创模)过程中,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龙头,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以源头控污为根本,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的,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创模之路,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今天开始,我市创模工作将接受省技术预评估,在迎接“省检” 之际,本报今、明两日推出“河源创模”专题报道,集中展示河源创模特色亮点工作,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一大批新电子、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企业落户我市。(资料图片)
我市自2004 年正式启动创模工作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环保至上” 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始终坚持源头控污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更加注重环保前置、预防污染,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发展区的特色创模之路,创模指标五个部分26 项指标经自评均已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环保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发动全民参与创模,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投身环保的良好氛围。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长期有力的保护,特别是创模的有力推动,使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8%,居全省第一;全市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是广东省唯一无酸雨记录的地级市。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河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一大批新电子、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企业落户河源,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指标连续多年较快增长。
群众幸福感逐步提高。通过创模,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城市的设施加快建设,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群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85%以上。
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在2009 年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全国城市竞争力评比中,河源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并列排名第一。
增强生态保护责任感 400多个有污染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河源担负着保护东江中下游 4000 多万人饮水安全的重任。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河源的生态环境,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香港繁荣稳定,事关河源长远可持续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河源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河源人民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正因为强化了环保大局的观念,增强了生态保护责任感,近几年来,我市先后拒绝了400 多个总投资500 多亿元的有污染工业项目。市长刘小华说:“不发展工业,河源就没有出路。可发展工业,要是不注重生态保护、造成污染,那又是一条死路。”所以,河源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局部服从全局、速度服从效益、当前服从长远,切实对全省可持续发展大局负责,对河源长远根本利益负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始终强调:“环保是河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绿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靓丽的名片”,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让河源越走越广。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河源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成为河源吸引外资、游客和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资本。
实施“三反”发展战略 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实施反传统、反周期、反梯度的 “三反”发展战略,河源已探索出一条社会财富有效增加、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百姓福祉不断增进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河源生态地位特殊、经济基础薄弱,走传统的梯度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导致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近年来,面对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势,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汲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坚持从战略上谋划发展,坚决破除传统思想的桎梏,破除传统模式的束缚,破除传统路径的依赖,破除唯GDP崇拜,克服发展上的浮躁情绪,防止经济的盲目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和GDP 的低效增长,探索了一条社会财富有效增加、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百姓福祉不断增进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2009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2006 年翻了近一番,在粤北山区五市中从 2008 年的第4 位进到第3 位,外贸出口总额从第2 位进到第1 位。这也有力证明了“三反”发展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河源实际。
生态工业 建设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
为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我市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低端密集型产业梯度的转移模式,充分发挥生态、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坚持招商选资,重点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建设效益园区,推动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把河源建成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矿产冶金、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效益好、污染少的产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的产业档次不断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手机、太阳能光伏、精密模具等一批新兴生态产业加速集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逐步增多,工业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涌现。
预计到2016 年,全市将形成 2000 亿元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 至5 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
生态农业 建设珠三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我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响“万绿河源,绿色食品”品牌,着力把河源建成珠三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在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重点推进北部名优农产品生产组团、中部品牌农业组团、城郊菜篮子组团、南部特色农产品组团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水果、优质稻、茶叶、蔬菜、禽畜、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东源板栗、紫金春甜桔、和平猕猴桃、连平鹰嘴蜜桃、龙川脐橙等一批特色农产品。
此外,我市还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品牌化、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推进农业生产市场化。目前,全市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8 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73 个、绿色食品41 个、有机食品26 个;全市有市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28 家、农业龙头企业173 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8个。
生态旅游业 建设岭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我市大力发展了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旅游业,着力把河源建成岭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河源旅游因生态而兴,因此,我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对游客环保理念的引导,使旅游与环保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广大珠三角居民把河源当做“呼吸新鲜空气的后花园”,节假日到河源自驾车游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和享受。
如今,我市正在规划建设湖滨、森林、温泉保健、客家风情等休闲度假基地,以及历史人文旅游基地和水上娱乐休闲基地,着力发展“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客家风情、恐龙奇观、漂流赏水”等特色旅游,初步打响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旅游品牌。
本版组稿 谢素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