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人脚踏实地迈进 彩笔描绘美宏图 古邑焕发新容姿
两年来,“五路一桥”工程的建设者奋战在工地一线,流下了辛勤的汗水。陈仕平 摄
河源人民举全市之力向世界客属乡亲呈现一台让人惊艳的盛会。陈仕平 摄
五路一桥 康庄大道助腾飞
2010 年11 月26 日,对处于粤东北山区的城市河源来说,是一个注定让人难以忘记的日子。当日,一批事关河源长远发展、事关世客会成功举办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和社会民生项目同时竣工剪彩。“ 五路一桥”,特灵通科技工业园,市中医院新院,市恐龙博物馆……这些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建设者的辛勤努力、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昂扬斗志,奋发努力。“五路一桥”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了河源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五路一桥”工程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启动的。2008 年年末,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登陆”我国,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河源同样未能幸免。2009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上半年全市 GDP 增速、进出口总额、工业增长均出现大幅下降,特别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12.7%。面对严峻形势,市委书记陈建华敏锐地指出,金融危机,对河源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河源要化“危”为 “机”、营造自身发展的“小气候”,提早准备。市委、市政府当即启动了包括“五路一桥”在内的一批事关河源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
“五路一桥”的建设过程充满艰辛。面对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工程质量要求高的情况,负责“五路一桥” 建设的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24 小时不间断施工,确保了在世客会开幕前竣工通车。
“五路一桥”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斗,得到了市委书记陈建华和市长刘小华的高度赞扬。2010 年9 月18 日,在检查“五路一桥”工程进展情况时,陈建华指出,“五路一桥”的建设,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更可贵的是形成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畏艰辛、敢打硬仗的精神与作风。
世客会 盛会搭建大舞台
短短三天,刷新了“河源印象”,数千客家乡亲给河源竖起了大拇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第23 届世客会最高荣誉主席曾宪梓感慨:河源用两年的时间就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为第23 届世客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三天盛会,两年筹备,从2008 年 10 月16 日我市申办第23 届世客会成功,到2010 年11 月29 日世客会开幕,期间共经历了770 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办一届最好的世客会,在这770 多个日夜里,河源举全市之力,高速运转,精心筹备。其中的艰辛和收获,凡是参与其中的人,都自有一番体会。
770 多天来,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亲自挂帅,宣传文化、嘉宾接待、酒店服务、旅游观光、市容市貌、交通设施、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工作组高速运作。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客家联谊会会长刘学良介绍说,为了联络乡情,学习经验,两年来,筹备组奔赴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辗转于梅州、龙岩、赣州等举办过世客会的城市,仅台湾就去了三次。 “在香港举办茶话会时,到新加坡学习时,在外面招商选资时……无论是哪里,大家都会抓住一切机会,推荐河源,宣传世客会。”刘学良说。
每一个人都把世客会挂在心头,虽累却甘之如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晓敏为了早一天拿到交响乐《客娘颂》的曲谱,在北京独自过了中秋;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张冠初记不清楚自己多少次在各县和市区间往返;和平县司法局副局长吴舒妲抽调到组委会工作后,只有周末才能赶回家看看自己仅1 岁的双胞胎女儿……
770 多天里,还有更多的人忙碌在城市建设的工地上,在公园,在街头,在各类训练场馆……“最忙时,世客办的工作人员都是通宵奋战,连续五六天,几乎没有休息。”刘学良说, “虽然很辛苦,但我们所有人都觉得,能够参与筹办盛会,是河源的骄傲,是我们的骄傲。”
“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世客会”,河源完美地实现了对全球客家乡亲的庄严承诺。
河源教育 砸锅卖铁办教育
登上位于河源理工学校内的观景台,10 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尽收眼底。“规划建设这样一所教育城,很有规模,河源在山区市走在了前列。”2010 年初,省长黄华华在河源考察时表示。
截至2010 年9 月,东江教育城规划内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理工学校、河源市技工学校、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东源县东江中学等5 所学校已建成,在校生达3.84 万人,规模化教育效应初步显现。
大手笔打造的东江教育城只是河源砸锅卖铁办教育的一个缩影——2007 年起的4 年内,我市累计投入28 亿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截至2010 年11 月,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06%,比2006 年提高近30%,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提前完成了国家任务……
成绩令人振奋、成效令人震撼,但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
犹记2007 年8 月,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亲率市党政考察团到梅州专题考察教育。差距就是动力,通过“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河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入快车道: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五年内筹措28 亿元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成立以市委书记陈建华为组长、市长刘小华为常务副组长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
河源“一把手”亲自担纲、自我加压,让各级领导干部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项“普高”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而4 年内筹措28 亿元,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是 “毛毛雨”,但对于财政自给率还不到三分之一的后发河源,却是思路明确后“痛下决心”的大投入、大手笔。河源人开始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办教育的“苦旅”——通过多渠道落实 “普高”建设资金,积极解决“普高”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对口兄弟市的帮扶;另一方面,将“普高”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市、县区政府财政性投入;此外还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办学、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2007 至2010 年,全市投入15 亿多元用于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新增高中阶段学位近4 万多个、高中阶段功能场室888 个;全市自筹建设资金0.92 亿元,银行贷款4.70 亿元,发动社会捐资0.73 亿元,全部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确保了“普高”工程建设快速推进。
人物故事 拼命三郎张国权
张国权,1958 年生于河源,现为广东三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广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1988 年,是改革开放迎来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张国权的而立之年。当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他毅然放弃“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不错”的国有企业——深圳罗湖区企业发展公司经理职务,下海创业。适逢其时国务院批准河源成立地级市,张国权便“带着闯一闯的念头”回到家乡河源,创立自己的第一个企业——易发红砖厂。
初出茅庐,张国权敢想敢干,所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涵盖了房地产、卡拉OK 娱乐业及蔬菜市场建设等。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先后建立起一系列企业,事业初具规模。但由于管理经验、技术缺乏等原因,他早前创办的许多公司纷纷倒闭。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创业的决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
1992 年,张国权与友人合办河源市三友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事业再次迎来春天。但由于金融风暴等原因,三友遭受了三次重大挫折,一度陷入了发不出工资,濒临破产的困境。困境面前,张国权永不放弃,通过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他将公司发展成为集农产品加工业、金融(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并带动周边地区3000 多农户奔康致富。
张国权的办公室里,牛是最常见的摆饰,各种形态的牛摆满了橱架。他说,创业就要有“牛”的精神,能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靠自己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记者了解到,创业二十余载,张国权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2 个小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白天不够夜间补的状态。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运转,他还将公司的很多会议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召开。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狂人”。
现在,52 岁的创业“狂人”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但他的创业激情却丝毫不减:他仍掌管着20 家企业的运作,而且手头正待创办的项目还有好几个。
本版组稿 程癸键 黄丹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