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水更清天更蓝 环境保护和创模工作使河源变得更加美好

环境保护和创模工作使河源变得更加美好。

整治后的东埔河水更清,周围环境更美了。

新建的公园吸引了大量市民去游玩。

      河源,“广东省园林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中国最有魅力城市”200 强第14 名,“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这些殊荣来之不易。近几年来,我市以创模为契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城市,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与环保相协调的创模之路。

环境治理  重拳治污改变城乡面貌

      垃圾遍河,淤泥厚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这是许多河源市民印象中的东埔河。从2008 年开始,这个印象开始逐渐改变。

      2008 年,我市成立东埔河治理工程指挥部,市长刘小华亲自担任总指挥,下定决心要将东埔河治理好。市领导陈建华、刘小华等带头,市几套班子领导集体出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掀起了东埔河整治工程的高潮。两个月时间内,河道内 250 吨垃圾、5000 多立方米淤泥就被清扫一空。随后又启动了沿河两岸道路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等六大项目。至此,昔日的“黑龙”江变成了市民休闲的“滨水公园”。

      东埔河的彻底整治,是我市重拳出击治理环境污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还对市区鳄湖、东埔河、黄子洞河、教师新村污水塘及各县城河段进行重点综合整治,实行清淤、排污、引水工程,有效改善了江河水质。集中在市区开展了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整治。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以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背街小巷卫生为重点的清洁大行动。

园林建设  市区公园遍布处处有景

      2010 年9 月16 日,总投资2 亿多元新建、改造的梧桐山公园、笔架山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市民登山、休闲、锻炼的首选地。

      这一年,我市大小公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全年投入1500万元,新建、改造市区15个小公园、小游园,达到了市区500 米见园的要求。与公园建设相呼应的,则是城市增绿工程。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建设了东环路绿化工程和市区周边生态景观林工程、东江和新丰江两岸绿化工程。对市区越王大道、中山大道、建设大道等主干道实行绿化,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情景交融的城市道路绿化新格局。目前,市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25.4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

      除了在陆地上建园增绿,我市还紧紧围绕着东江、新丰江市区河段,用水作文章,结合防洪堤建设,打造水文化、水环境、水经济、水景观,修建了客家文化堤廊、生态文化堤廊、植物景观堤廊、亲水步道等,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带,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亲水、赏水、戏水的好去处。同时,结合正在推进的万绿湖至珠三角城市直饮水工程项目,我市还规划将万绿湖水引进市区主要河涌、湖泊,建设万绿水城。

林业保护  建设生态林创林业生态市

      目前,河源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全市有省级生态公益林617 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58.7 万亩,同时正在规划建设60 万亩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建设了市区周边生态景观林4.53 万亩。如,新丰江库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47.55%,省级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81.25%,是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

      “东江之水林中来”。我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着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完善生态公益林体系,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市,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了林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砍树养人”的管理模式。去年3 月,又正式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 年6 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暂停速生丰产桉种植、新的木材加工企业审批和万绿湖环湖公路建设的决定,有效遏制了乱砍乱伐的势头。2009 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封山育林,实施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全市划定和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24 个,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29个,有各级森林公园4个。

资金投入  小财政搭社会资本办大环保

      环境保护离不开资金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构建,这些重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对于扶贫开发重点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均GDP 仅为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自给率约为三分之一的河源来说,如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事实证明,河源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没有被资金这个难题绊住。据不完全统计,2004 年至2009 年,全市财政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共19.06 亿元,年均增长42.9% ,高于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近年来,我市先后筹资6 亿元,用于全市林业体制改革分流人员的安置补偿等;投入3600 多万元,完成了市区东埔河、黄子洞河、鳄湖等综合整治工程;投入4000 多万元对连平县忠信河、和平县彭寨河、紫金县秋香江、龙川县两渡河和水坑河等进行综合整治;投入 7860 万元用于市区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前期的征地、进场道路及场外供电设施建设。

      财政有限,这些资金从何而来?

      一靠引资,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事业。2003年以来,共引进外资2亿多元,建设了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市五金石材加工示范区、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我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污水处理行业,加快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步伐和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二靠经营,通过经营土地方式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在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城市经营和土地置换,通过土地“梯度价差”来筹措城市公共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三靠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2004 年以来,我市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各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20.19 亿元。其中,环保部门争取相关资金4.4 亿元,林业部门争取相关资金6.09 亿元,水务部门争取相关资金9.37 亿元,旅游部门争取相关资金3300多万元。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保障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探索出欠发达地区以小财政办大环保的成功“范例”。

制度保障  健全标本兼治环保管理机制

      在创模的过程中,我市以创模为契机,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具有河源特色的环保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了环境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环境保护建立起了制度保障,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环保治标与治本同步的创模之路。

      我市在加快建设完善各项环保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着力建立健全标本兼治的环保管理机制体制,推动环保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转变,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污染。

      近年来,我市逐渐完善了项目准入制度和项目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立了政策引导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完善和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产业合理布局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我市不断创新环保执法机制,通过健全环保执法机构、完善执法监管方式、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等方式,为环保执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为了推动环境保护、创模、创卫等相关工作顺利进行,我市还创建了一整套责任落实机制。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县区环保工作的考核权重,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次、实行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完善了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社会公告、环境保护指标公开发布、重点污染源巡查和通报以及环保问责、听证、公示、举报等制度,形成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环境保护的良性机制。

本版文图:程癸键 黄晓晴 陈仕平






上一篇:河源人脚踏实地迈进 彩笔描绘美宏图 古邑焕发新容姿
下一篇:我市创模工作昨闯“省考”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