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大学生骑行单车从长沙出发历时八天回到家乡河源
三人出发前的合影(左起:张健盛、邱惟、周逸伦)。
从湖南长沙骑自行车回家过年!不是缺钱,不是没车,只为挑战自我。在湖南中南大学读书的张健盛等3 名大三学生放寒假选择了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回家过年,行程800 多公里,途经湘潭、衡阳、郴州、韶关、乳源、翁源等十多个市县,历时8 天,每天行程100 多公里,1 月22 日傍晚,他们三人安全抵达河源。(早前相关报道详见河源新闻网:http://www.hynews.org/news/2011/0124/article_16008.html
老乡会上念头起
这三名成员当中,要数一位叫周逸伦的学生最有骑自行车远行的经验。周逸伦是河源连平人,是中南大学自行车协会成员之一,在校期间,经常与同学骑自行车旅行,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才是真正的“驴友”。本月15 日之前的一天,他和六七名河源籍的同学小聚,提议骑自行车回家。提议一出,立即遭来几个同学的反对,“疯了!这么远骑自行车回家。”然而另两名酷爱运动的张健盛、邱惟则积极响应,三人一拍即合。
“趁我们年纪轻,挑战一下自己,对得起自己的青春。还能锻炼身体,一路欣赏风光,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张健盛说。
借来两部山地车
说干就干。三人中就只有周逸伦有一部山地车,其他两人没有车,咋办?周逸伦利用自己是中南大学自行车协会成员的便利,找到两名“驴友”借来两部山地车,三人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些装备,自行车后架、角架、头盔以及灯座等,简单的交通工具就具备了。
周逸伦不愧是有经验的“驴友”,出发之前,还装备了必要的应急用品,除了备用的修理工具、备用车胎等,还准备了创可贴、活络油、感冒药等等。此外,还上网下载微型地图,将行程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本月15 日清晨,三人从湖南长沙出发,带着“誓要到达”的念头南下河源。出发前,同学还为三人合影了一张,并及时在新浪微博上发表出去。
难忘30公里上坡
刚开始,三人感觉浑身是劲,一口气可以骑两三个小时。但随后的行程并不轻松,三人休息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踩脚踏板的双腿感觉也越来越沉重。
18 日,三人抵达郴州,遇到雨雪天气被阻,停留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张健盛有些小感冒,服用了感冒药后继续上路。当抵达韶关石坪镇时,遇到一段30 公里的上坡山路,三人足足踩了三四小时才走完这段路。事后,张健盛回忆说,“这段上坡路真是刻骨铭心,不过山上的风景挺美,树上结晶了,这在河源很难见到的。”
黑夜里骑车两小时
行程中,张健盛的脚踝受伤,邱惟的膝盖也受伤了。此外,车胎还中途爆了三次胎,好在周逸伦平时“经验丰富”,一边鼓励队友,一边还忙着给自行车补胎。
据张健盛介绍,在从韶关坪石赶到乳源时,因为中途没有小镇,住宿和吃饭的地方都没有,70 多公里的山路,他们一直骑到天黑,还摸了两个多小时的夜路才抵达乳源,在当地的瑶族自治县找到旅店住下。天寒地冻,山雾弥漫,国道上又没有路灯,这一段路也让他们记忆深刻。
一路上三人还不忘写日记。每到一处,他们都将当地的路况、天气、风土人情,包括个人领悟的行车技巧和个人感受都一一记录下来,作为他们的一份青春记忆永远保留着。
一日花费不超130元
据张健盛介绍,此次行程三人总花费在1000 元左右,每天住的是小镇上最便宜的小旅店,吃也是在最便宜的小餐馆,一天算下来三人总花费不超过130元。
“如果贪图安逸享乐,就别选择骑车回家了。”张健盛说,“一路上我们都很开心,大家都没有半点后悔的念头,尽管很艰难,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
本报记者 俞冰传 文/图
【评价】
他们的意志坚强
“他们的意志很坚强。”参与迎接三人归来的本报摄影记者陈仕平说,当代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三名河源籍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品质,应该将这种品质发扬,运用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去。
网友“上官乱”说:从湖南骑自行车到河源,难免行驶在国道上,在我们国家自行车道还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自我意愿,未免存在风险,我不反对,但不提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