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本报记者黄晓晴喜欢“挑刺”用脚“走”出好新闻

工作感言:好新闻,出自脚下。 

     用黄晓晴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喜欢“抠”细节,爱用挑刺的眼光看人和事的记者。

      对一名记者而言,“挑刺”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具备了 “挑刺”的勇气和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勇于挑刺,也让她在两年多的新闻路上,成长和收获了许多。

      高中毕业后,黄晓晴就读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但一开始,她并未立志进入新闻行业。直到2009 年7 月,她被学院选派到香港《大公报》实习。这次实习让她认识到新闻记者能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事,不断进行知识和思想上的更新,“因为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一本书,不断接触他们可以让我快速成长;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思考的大门。”

      2010 年3 月,黄晓晴进入河源晚报社。这一年,她主要负责社会民生新闻。这个爱挑刺的女孩很快就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同行的认可。其中,她参与采写的《11 岁哥哥打断9 岁妹妹13 根肋骨》系列报道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在这次采访中,黄晓晴深入调查了解导致虐待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主动联系心理专家、学校,为这对兄妹解决上学、心理诊疗等需求,最终,兄妹俩得到了上城医院医生的免费心理诊疗,并入读她的母校——东源县仙塘镇徐洞小学。这个系列报道充分彰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引起了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

      今年3 月份,黄晓晴转做时政新闻。她说,在这期间,自己曾一度迷失。因为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有些单位和部门常常“请”记者去报道他们的工作,这让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单纯的“传声筒”,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新闻。

      要怎样走出这种状态?黄晓晴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一名好的时政记者,也要勇于挑刺,勤思考,尽量让自己能从“领导视角”去看问题,同时,又要从“群众视角”去采写,更重要的是多深入现场和基层,用脚去跑新闻。今年9 月,她独自在紫金县一个贫困村呆了两天,入农家、走田头,感受扶贫“双到”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她说:“这次经历让我觉得很充实,明白了好新闻是出自脚下。”

      “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该懂得把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发现它的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美国:梅尔文· 门彻)、“新闻人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汕大教授:夏中义)……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后,黄晓晴说,她对这两个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能被大家认可的记者。

      个人资料:

      黄晓晴,女,1987 年出生于东源县双江镇的一个小山村,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作品《11 岁哥哥打断9 岁妹妹13 根肋骨》系列报道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一天吃两顿,大米还生虫》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205国道仙塘至市区路段6成路灯“罢工”市民摸黑出行
下一篇:市场改造引发纠纷 规划部门介入协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