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晓晴喜欢“挑刺”用脚“走”出好新闻
工作感言:好新闻,出自脚下。
用黄晓晴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喜欢“抠”细节,爱用挑刺的眼光看人和事的记者。
对一名记者而言,“挑刺”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具备了 “挑刺”的勇气和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勇于挑刺,也让她在两年多的新闻路上,成长和收获了许多。
高中毕业后,黄晓晴就读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但一开始,她并未立志进入新闻行业。直到2009 年7 月,她被学院选派到香港《大公报》实习。这次实习让她认识到新闻记者能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事,不断进行知识和思想上的更新,“因为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一本书,不断接触他们可以让我快速成长;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思考的大门。”
2010 年3 月,黄晓晴进入河源晚报社。这一年,她主要负责社会民生新闻。这个爱挑刺的女孩很快就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同行的认可。其中,她参与采写的《11 岁哥哥打断9 岁妹妹13 根肋骨》系列报道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在这次采访中,黄晓晴深入调查了解导致虐待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主动联系心理专家、学校,为这对兄妹解决上学、心理诊疗等需求,最终,兄妹俩得到了上城医院医生的免费心理诊疗,并入读她的母校——东源县仙塘镇徐洞小学。这个系列报道充分彰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引起了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
今年3 月份,黄晓晴转做时政新闻。她说,在这期间,自己曾一度迷失。因为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有些单位和部门常常“请”记者去报道他们的工作,这让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单纯的“传声筒”,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新闻。
要怎样走出这种状态?黄晓晴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一名好的时政记者,也要勇于挑刺,勤思考,尽量让自己能从“领导视角”去看问题,同时,又要从“群众视角”去采写,更重要的是多深入现场和基层,用脚去跑新闻。今年9 月,她独自在紫金县一个贫困村呆了两天,入农家、走田头,感受扶贫“双到”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她说:“这次经历让我觉得很充实,明白了好新闻是出自脚下。”
“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该懂得把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发现它的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美国:梅尔文· 门彻)、“新闻人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汕大教授:夏中义)……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后,黄晓晴说,她对这两个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能被大家认可的记者。
个人资料:
黄晓晴,女,1987 年出生于东源县双江镇的一个小山村,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作品《11 岁哥哥打断9 岁妹妹13 根肋骨》系列报道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一天吃两顿,大米还生虫》获得2010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