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追寻民族的根——谈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国音乐自古以来便是口传心授为主,以这样的方式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它记录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堪称文化史上的 “活化石”。这种音乐与西方音乐那种先陈述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开始论证或反证的写法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中,从一两个音开始,之后在运动过程中逐步“长”起来的陈述方式也有独到之处。它们与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思想直接相通。但是当“活化石”和“哲学思想”遇上科技发达的现今社会时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重视,相反西方音乐却深深扎进都市人的心中。

      殊不知,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人们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进而走向浪漫主义时期,并在其晚期产生一个分支——民族乐派。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音乐中的民族精神随着各国解放运动而发展。作曲家们收集、整理民歌,大量改编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激发人们参加反抗斗争。此时期的许多作曲家在其创作中都去充分挖掘民歌本身的美和真实感,提炼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并将之加工和再创造,同时也探索各种新兴流派的作曲技法,形成既立于现代之林又扎根本土音乐的独特风格。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配剧音乐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的旋律就和挪威民歌有血缘关系。

      《索尔维格之歌》从节奏音型上看,基本依照挪威民歌来创作的,不仅如此,旋律调式都与挪威民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挪威民歌是在小调式的大背景下,旋律经过上行再下行至调式中音并延长形成乐句,格里格则完全抓住挪威民歌的这一系列特征,将它变化发展使得作品更加抒情凄婉,更加细腻地刻画出索尔维格终于等来了历尽艰难飘洋过海而回到祖国的丈夫培尔·金特那感人至深的内心世界,也使得《索尔维格之歌》成为当之无愧的千古绝唱。

      以民歌为基础来进行加工创作,这是音乐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热爱,而将民歌直接引用在作品中,则可以更好地发扬民族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格林卡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作曲家们都是在本土民族音乐的发展基础上渐渐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为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我国,为民族运动谱写乐章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的《黄河大合唱》,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并借鉴其他技术。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时代特征,是我国近代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又如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典型——《白毛女》,它广泛吸收运用了民歌、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并予以“音乐戏剧化”的处理。如喜儿的主题曲《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

      显而易见,《北风吹》与《小白菜》无论是在音型,还是旋律线条上都几乎是一样的,甚至连每个乐句的落音都仅仅是由商 —宫—羽—徵,变化为角—宫—羽—徵,下行的音阶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凄凉悲伤的画面。然而,喜儿性格的坚强,以及坚信旧社会一定会被推翻,新社会即将到来。马可、张鲁等作曲家们巧妙地将《小白菜》5/4 拍、慢速,改为3/4 拍,较有弹性的节奏,使作品更贴近现实。

      没有民族精神的作品是单调的,是没有灵魂的,是无法打动他人的。就好比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正如谭盾所说:“民族音乐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这种“营养”正是作曲家们音乐创作的灵魂,是音乐作品的根,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宝贵财富。

      本人曾有幸去到以“歌养心,饭养身”为主导思想的“侗族大歌”的故乡。在那里采访到一些村民,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寨子的人都会说侗语、唱侗歌,但真正喜欢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双截棍》、《月亮之上》等等流行音乐。他们认为侗歌远远比不上现今的流行音乐,认为已经没有再继续学习侗歌的必要。在经济稍发达的县城中,甚至有一些小孩已经完全不会说侗语,更谈不上唱侗歌了。在这有着天时、地利的环境里,大多数人对本土资源都如此不重视,可以想象现今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粮食”是多么的匮乏。

      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也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甚至一些专业院校的音乐工作者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比西方音乐文化来说,是不堪一击、无比落后的。已经没有任何可延续之由,他们用偏激的思维来对待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认为它们是垃圾,是阻碍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大因素,应该全盘否定。可殊不知,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中国音乐文化又是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没有这些民族音乐的支撑,中国音乐文化也不会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历史。

      我们并不是要闭关自守,也不拒绝学习、吸收多种外来的音乐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我们对待传统、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它有其他音乐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吸收外来的东西绝不意味着对传统、对民族音乐的彻底否定。

      当然,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音乐工作者认识到: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无知,我国的民族音乐正在渐渐走向衰败。正因为这样,他们大力呼吁人们重视民族音乐、关注民族文化,将原本久居深闺的民族音乐搬上银幕、带出国门,去展示属于我们的灿烂光环。也借此告诉那些愚昧的人“学习民族音乐并不丢脸,相反它是无比崇高的境界”,“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应该要提高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让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播出去,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民族音乐了解中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下一篇:初中学生作文教学探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