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美术尝试教学法与新课程的整合——《小泥人》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明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在《小泥人》一课,我对尝试教学法与新课程的整合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教材钻研,案例分析
泥塑是用手直接对泥进行创作的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它可以利用手揉、搓、捏、接等手法,做出造型各异的小泥人。泥巴的可塑性强,大小粗细均可控制,因此不需特别复杂的技术,即可表现出造型独特,形态生动的小泥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较易掌握。运用捏泥法,留在泥人表面的纹理,更能体现出手工制作陶艺作品独有的质朴、粗犷的韵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质疑,在实践中掌握制作要领,体会捏泥的乐趣,从而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把握捏泥的要领,使其领悟“泥巴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兴趣就是他们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对陶艺进行初步调查,上网或从书籍中收集陶艺的有关信息并整理。课堂上,当我展示事先准备好的陶艺图片时,学生们竟欢呼起来。接着我提问:“谁有过玩陶泥的经历,说说用过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作品?”泥巴对学生来说并不会陌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玩泥巴的高涨热情。此刻,我将四份泥巴及做好的小泥人用布蒙上分发给四个组,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想一想,这可能是什么?然后让他们掀开布,给学生造成一种新鲜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盎然兴趣中,我提出这节课让大家玩一玩泥巴。
三、体验感受,了解方法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体验”味很浓,强调学生需亲身体验,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探究、制作、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的理念不谋而合。本课中,为让学生了解成型方法,我这样操作:
1.出示小泥人的成品,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说说与以往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欣赏教材范作,了解陶艺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捏泥。
3.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捏泥造型质朴、粗犷的美。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捏泥的方法,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的创造欲望。
四、自主探究、大胆创作
新课程强调“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营造轻松的气氛,为学生提出假设,让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随着同学们激烈地讨论,他们机灵地推测出来了:压、揉、搓、捏。
1.揉泥。双手握泥力度适当,揉出形状大小适中的泥块。
2.搓泥。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将揉好的泥块搓出做泥人所需的四肢与头部。
3.捏泥。美化细节,着重捏出四肢和头部五官。
4.接泥。将做好的泥块进行拼接组合,注意小泥人的动作形态,接口处必须搽点泥浆加固。
接着,我让学生尝试做小泥人。认真的观察和大胆的尝试,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我让他们动脑解决。这样,尝试——发现问题——讨论 ——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析
最后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交流、说感受、互评价,最后进行作品展示,欣赏互评优缺点。虽然每个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但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这节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成功的。他们会因此而高兴,而自豪,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非常喜爱泥塑,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愉快,使我更深地感受到尝试教学法与新课程的必然组合。本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中,使学生的兴趣、胆量、创造力都得到培养和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