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本人注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本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设导入语,诱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促进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圆的认识”时,我一开始就提问: “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同学们一下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这样使车轮无法转动。”我再问:“那造成这样的形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行吗?”学生大笑起来说:“这样,车子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气氛活跃,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 “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心情舒畅,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如果有疑问,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才能一触即发。教师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疑。例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概念后,为了深化知识,可设计如下训练:教师分别出示只露出一个直角、钝角、锐角的三角形教具。问:“谁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判断,学生答出:露出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提问:“那就是说,有一个角是锐角的就是锐角三角形了?”学生互相议论,认识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补充道:“这个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此时,教师露出两个锐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这样通过层层设疑解疑,使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于是从疑问开始转向思考,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在兴致勃勃的高昂情绪中学习新知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学习兴趣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兴趣得以巩固。那么,怎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呢?
1、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进入课堂时要面带微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释放。老师的每一个亲切的呼唤、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在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要有幽默感
好的课堂教学要幽默,有笑声。的确,恰当的幽默既可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尴尬局面,又可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记得在一次有关人民币计算的应用题练习时,我出示下题:“小明买一个书包用了28 元钱,他给了售货员50 元钱,应找回多少钱?”有一名“小马虎”解答的结果是应找回72元。我走到他跟前笑着说:“马洋,等你以后开商场时,咱班的同学都到你那里去买东西啊,因为你除了送东西给人之外,还要倒找钱给人呢,到时你这个老板可就亏大本了!”他摸摸头一吐舌头,在笑声中改正了错误。
四、挖掘智力因素,发展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源于思维活动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时应多运用一些形象的图形、幻灯演示或实物等直观手段。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给他们创造一些独立思考及创造活动的机会,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让学生带来三角形,用学具把三角形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三角形,找出三角形与其它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经常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