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材料提高阅读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如何巧用背景材料,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语文教材与时代、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平时重视对阅读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注重背景材料的多方位获取
1、从不同教材中获取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背景材料。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年级的教材,让学生自己获取背景材料,并且抓住它们的相似点,对相关课文进行重读沟联。如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先让学生回忆《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通过前后课文的沟联,为通过《金色的鱼钩》的背景来理解老班长的可贵品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2、从社会生活中获取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我们应该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时,我专门带学生到野外去看了一次火红的晚霞,让他们尽情欣赏火烧云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会受到时间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学生所获取的背景材料比单纯靠教师“具体生动的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3、从课外阅读中获取
课外阅读是获取背景材料的重要渠道,对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拓宽背景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课文《詹天佑》时,教学前可安排学生阅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马尾海战中的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等文章,通过有机的沟联,学生对课文《詹天佑》的背景就会有较全面的把握,对詹天佑的形象也会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4、从广播影视中获取
如教学《赤壁之战》与《草船借箭》这两篇课文,可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以便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这样了解所学课文的背景,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内容。
二、注重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1、诱情功能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温暖》、《关怀》等课文,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然后用深沉的语调介绍周总理去世后举国哀痛、万众垂泪,以及在长安街挥泪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如果在介绍背景材料的同时能结合配乐朗读,学生的悲痛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为感情的体会奠定了基础。
2、引趣功能
如学习《月光曲》可以这样介绍:“《月光曲》是世界名曲,它的作者是德国的贝多芬。他的一生有很多作品,而《月光曲》是最为著名的一首曲子。你们想听或了解这首曲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这样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铺垫功能
如教学《詹天佑》时,可先介绍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期间刻苦学习,并考取了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继而巧妙引导:“詹天佑回国后又是怎样献身祖国的铁路事业呢?” 然后揭示课题,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内容,为理解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好了铺垫。
三、注重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1、初读后介绍以解疑
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初读后可引导质疑,并向学生介绍“圣诞树”“圣诞节” 等知识,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2、细读时介绍以深化
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这篇课文时,可因题质疑:课文描写谁的办公室?办公室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办公室呢?接着让学生了解课文概况,围绕“样子”、“工作”等词语引导学生剖析,然后介绍列宁在“绿色办公室” 工作的原因,以便促进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深入理解。
3、总结中介绍以拓展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时,学生阅读后可以引导他们:课文中说“从此没有再见面”,“我” 和闰土到底有没有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 和闰土又一次见面了,可是这时的闰土不再是那“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他满脸皱纹,双手龟裂,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叫“我”难以相信。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请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是从这本小说中节选过来的。
总之,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在阅读教学中大有裨益。
上一篇:浅谈怎样抓好学生的书写
下一篇:“80后”中学教师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探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