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用心灵倾听花开的声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人,不是生来就会感恩的,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学习感恩,是人生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先贤的诗词歌赋无不在提醒我们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学习某些作品时,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的同时,感恩的思想早已经不知不觉地深植心中了。身残志坚的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她没有消极厌世,没有抱怨命运不公,而是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她的文章当中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一位残疾人尚且如此积极对待生活,懂得感激,更何况我们健全的人。

      中学语文课程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亲友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语文课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教会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一、“知恩”就是懂得什么是“恩”,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初中语文教科书从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祸不单行仍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强忍悲痛地宽慰;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郦道元的《三峡》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再现了一千多年前重庆的胜景。

      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八年级下期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云南歌会》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这就是祖国之恩。

      他人之恩。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

      二、“感恩”就是知恩情,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二步

      我们要通过感受、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阿长与<山海经>》,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可以在想象中感受、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能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杜甫诗《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泰山在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绵延不绝的雄伟形象,“造化钟神秀”一句对泰山的秀美并无直接描写,学生尽可以想象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还可以在思考中感受、体验。如《敬畏自然》,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引导学生报答父母之恩。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中一张张家庭照片背后就是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综合性学习《献给妈妈的歌》中学生诵读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文,老师再指导他们写作赞美自己母亲的诗文,活动结束后把优秀作品集结成小册子。在教学《背影》后,可以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写父母的背影、手、皱纹……通过细致观察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语文教学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的活动。如在旅游中感念自然之恩,进而为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花儿更艳、草儿更绿而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到福利院慰问,不带任何施舍,而是怀着深切的关心,来报答社会之恩。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而非一种教育。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感恩”就是要珍惜生命,“感恩”就是要能承担责任,“感恩”就是要学会和谐相处。让我们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教给他们一种品质——学会感恩,学会带着感激的心情生活。

     






上一篇:对构建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用“六心”教好书育好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