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有偿招送生行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体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可使教学进入审美的境界。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高潮呢?
一、在创设情境中营造高潮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应先出示立体式时光老人像,然后富有激情地说:“今天,时光老人来到了同学们当中,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热烈欢迎时光老人的到来。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时刻:×年× 月×日×时×分×秒。在这些时间单位里,时、分、秒我们已经学过,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新颖别致的教具、简洁明快的话语、热情洋溢的掌声,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二、在巧设悬念中营造高潮
有时教师可以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前,要求学生每人任意量好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上课时 “考考”老师:随便说出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准能猜出他没说的那个角。学生当然不信,“难道老师会变魔术?我自己量的角度,老师又没看见,他怎么会知道?”有一个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的三角形两个角分别是30°、50°。” “那你的第三个角一定是100°。”接连几次,老师都猜对了!学生沸腾了,高潮出来了!惊叹之余,大家都纳闷:“老师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这时,老师有意创设悬念,暂不解释,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三、在展开辩论中营造高潮
有时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开辩论会,让大家争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状态,使课堂气氛形成高潮。如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展开辩论:是否存在“最小公因数”与“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 “因为书本上都没提到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说:“存在,因为不论对哪个自然数最小公因数最小为1,没必要要求。”有的又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得出两个数也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课堂气氛趋向高潮。
四、在动手操作中营造高潮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气氛也容易达到高潮。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教具动手实验,把剪成的十六等分圆拼成一个你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要求边拼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2、拼出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4、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然后各小组派一名汇报。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我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有的说:“我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说:“我还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活跃了思维,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高潮
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能对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还可以省去很多板书的时间,省出的时间用来详细讲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优化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深化的效能。例如在教学 “找规律”这课时,出示情境图,各式各样的图案,六一儿童节舞台布置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接着摆上后面的图片。使学生很快找到图形变化的规律。
当然,营造教学高潮是一种教学艺术,需要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如果教师没有对教材的深透理解,对教法的娴熟运用,对学生心理的确切把握,对课堂调度的举重若轻,又何来 “推波助澜”、因势弄潮的功夫呢!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热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