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载体,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现代语文的基础。从某种程度而言,没有文言文的教学就没有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已很久远,和现代文相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句法也不同。有的词汇,今人已不用,即使延用至今,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也相差甚大,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厌烦心理,让他们主动并乐于学习文言文,在学习中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采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其积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兴趣,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故事教学法,让故事走进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课堂因故事而精彩。
1.让作者在故事中出场。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讲故事,导入新课。老师口述作者苏轼的故事: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却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品尝着鲜嫩的荔枝,欣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被无数小人中伤入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仍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故事讲完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发了,特别想知道这个为人处事十分特别的人是谁?在他身上还发生了哪些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还能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作者。
2.让学生讲故事。在教学《包拯》时,因为学生看过不少关于包青天的电视剧,对包拯并不陌生。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讲述自己熟知的包青天的故事。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3.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教材中有许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内容,把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变成趣味盎然的故事形式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可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有了兴趣,就能出智慧;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从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猎取者。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
要根据课文内容,本着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原则,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安排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主问题带动法。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指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平险?平险的过程怎样?周围人对愚公平险的态度如何?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2.活动带动法。指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教学《曹刿论战》时,以“鲁庄公是昏庸无能的国君还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为话题,让学生按照分好的组别展开自由辩论,要求每位辩手的发言必须遵循以下格式:我的观点是( ),文中( )词语、句子可以支撑我的观点,先解释句意,再分析。这样通过自由辩论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还能激励其主动探索真知,从中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紧扣关键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在文本中找不到文眼,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关键词串联法来串联起文言字词知识及对课文的分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围绕“讽 “纳”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从邹忌、齐王两个角度设计两组问题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再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就可抓住全文的四个关键字:大、独、喜、痴,以此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课堂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文化意韵、体会文学意境的过程中完成词句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上一篇: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下一篇: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和批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