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兴趣
[摘要]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法,激起学生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激发其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创新、发展潜能
“体育”课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中处于明显的基础性地位。它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强身健体、认识自我和铸造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为此,我们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课堂,尽量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积极探究未知的最佳状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让体育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音乐导入法
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课堂中,我采用音乐导入法,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节奏伴随下,轻松自如地进行体育课前的热身运动。与此同时,我还抓住机会,适时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所表现的各种创新的热身运动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或者跟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果,从而使学生们在教师的陪同下,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游戏竞赛激趣法
小学生体育课,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单一的动作而感到枯燥。由此,教师采用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教学法,对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新授跳高、跳山羊的课时,课前,有的学生看到高高的山羊教具时,心生惧怕,特别是胆小的女生,根本不敢尝试。这样的课堂一下陷入冷场。由此,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老鹰叼小鸡、个人跳高、小组竞赛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竞赛中,设置跳高、越壕沟等障碍;同时,还配上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在游戏中,学生不但充分发挥和体现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培养了士气、激发了勇于拼搏的精神。游戏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紧张和快乐的游戏竞赛中,消除或不同程度地减轻惧怕心理,还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兴趣
完成一项创新活动,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透彻。尤其是当学生一次次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奥妙时,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如: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位学生提出:“前滚翻与翻跟斗动作一样吗?”学生们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这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出现的课堂氛围。对此,我运用恰当点拨,精讲提示、正误对比等方法,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并把学生的思绪引入正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口语阐述机会,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培养学生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体育,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真正活起来。
上一篇: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和批改
下一篇:让兴趣成为学习英语的主导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