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我曾做过以下尝试,收到一定成效。

      一、训练低年级学生看图说图意,计算说算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数学语言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缺乏对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思维常常是杂乱的,不可能把整个思考过程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出来,而只是运用一些不准确、不规范甚至是断断续续的语言来表达。低年级教材例题中有许多插图,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怎样看图,怎样说图意。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 “谁多?谁少?”时,先指导学生看左图,并提出思维方向:“小白兔有几只?小猴又有几只?小白兔和小猴比,一只小白兔对一只小猴,还有几只小白兔没有小猴与它相对?小白兔比小猴多几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说出事物的个数、关系后,接着让学生照图意摆一摆学具,引导学生边摆边说图意:“小白兔和小猴比,小白兔比小猴多两只。”再让学生观察右图,按上述过程引导学生说图意:“小鸟比小猴少1 只”。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很难表达两数之间的抽象关系,往往说成:“小白兔多2 只”、“小鸟少1 只”。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用规范语言“谁比谁多” “谁比谁少”等等。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三、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

      3.让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四、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 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

     






上一篇: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一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课浅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