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的馨香弥漫美术课堂
[摘要]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德育主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 美术教学 挖掘隐喻 引导观察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美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地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辅德益智功能已被人们所共识。在美术教学中,德育主要通过完美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才能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
一、从爱心入手,树立环保意识
周围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同时,环境对人类的反击也频频加重。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德育工作。它有利于全民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所以在美术课中,我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爱心入手,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美术课《森林王国》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动物在森林中快乐玩耍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自己也是其中一种动物,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在“森林”中的“见闻”与感受描述出来,与同桌(或小组)分享。最后我再出示几幅因环境破坏,动物无家可归的图画,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对各种动物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由此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从感动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美育具有动情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其情感话语优势与德育的理性说教优势互补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的艺术。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认识美、爱好美的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在三年级美术课《生日快乐》中,可让学生上台来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过生日时的快乐心情。学生可以边展示生日时的相片,边向同学描述当时的开心场面或感动的一幕。教师适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相片中亲朋好友的神态,告诉学生他(她)的出生让亲人们充满了喜悦,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告诉学生,家人对他(她)的养育付出了许多心血,从而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出对家人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心存感恩的情感。
三、从细节入手,学会发现美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双眼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细节入手,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孩子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应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
如在教学三年级美术《线的秘密》时,教师可在课前先让学生注意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物品、建筑、大自然及各种事物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教学时便引导学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以“生活处处可以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正确的审美观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四、从乡土课入手,激发爱国情怀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如在手工课中,让学生用剪纸拼贴的形式,拼贴出自己心目中家乡的美好景象或喜爱的家乡特产。与自己生活接近的课题容易被学生接受,具有亲切感,在灵活运用各种材料亲手制作心中形象的作品同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亲身融入到家乡“建设”中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和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美术表现的技能技巧,还应注重德育的渗透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弥漫着德育的馨香。
上一篇: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