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多读课文、品词析句,真正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指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学生头脑中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篇文章讲些什么内容呢?就想快速地把这篇文章浏览一遍。这就要泛读。泛读的目的就是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概意思,从而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泛读课文。

      1、抓住文眼。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称为文眼,是进入文章内容的钥匙。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行质疑,为下面的阅读设置悬念。当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去阅读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显现在这文眼中了。

      2、抓住线索。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线索贯穿着。能抓住这条线索,文章的大意就已经掌握了。在泛读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处提到的人和事,因为开头和结尾往往密切联系,相互照应。只有找出这些相应的人和事,把它们归纳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了。

      3、对过渡句(段)的理解:过渡句(段)在一篇文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章中联系前后的桥梁。承上启下,其实就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把握过渡句(段)的理解,也是理解文章大意的一条好途径。

      二、指导细读课文,仔细学习重点词句

      要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单靠粗略的泛读是不够的,许多耐人寻味的词句,还有待进行仔细的理解。

      1、理解其含义。一般来说,一篇或一段文章中都有一句能概况本文主要内容,体现全文宗旨的句子。抓住进行深入品味,就能找出读懂文章的突破口。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抓住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是指生长在小岛那美丽的南国榕树。因为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所以没有鸟的天堂的感觉。而第二次去的时候,看到那棵树上到处都是鸟,作者才真正感受到鸟的天堂的意境。因而,这一句就统领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2、体会重点词语。对词语进行推敲,是作者用心良苦的思想结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对体会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就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来历。今天我们分析起来,就会明白,敲字突出声音,与前一句动静结合,意境深远。体会重点词句,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

      三、指导精读文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性。通过体会,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精华段落进行精读,从精华段落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一课,抓住文章那意味深长的表白: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这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它进行深入理解,就会发现,“父亲”表面上是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也是对两个孩子的期望,文章的象征意义便跃然纸上。

      四、指导赏读课文,鉴赏文章情趣

      赏读,就是朗读、欣赏。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华。文章的精妙之处很多。在每篇课文中,抓住一两处进行赏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情趣,对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在《桂林山水》一文,文中的描写精妙绝伦,语言也可称妙语连珠。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尽管这样,学生仍然不能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那种意境和情趣。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美妙的情境,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彩色画面,让学生一边欣赏朗读,一边观赏图画。然后,再组织同学进行轮流朗读,发现他们读得很投入,表情也非常丰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景象在同学们的心中打上了记号。

      因此,一些抒情的文章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体会中欣赏,从而领悟文章的情感。

      教会学生读,让学生读,让学生会读,运用知识,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上一篇:让德育的馨香弥漫美术课堂
下一篇:浅谈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