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语汇贫乏的原因及对策
每每与同仁们阅评考试作文时,总会听到一些颇为深沉的感慨。感慨多因学生的语言:空洞干瘪,呆板平淡,千人一腔,索然无味。众多的作文中很少能见色彩斑斓、文辞富丽、令人耳目一新的篇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败笔和遗憾。本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要借助于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勾勒形象、表情达意。鲁迅先生就认为文章的语言“太做不行,但不做又不行。譬如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做凳子,未免太粗糙,总是刨光一下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语汇贫乏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使学生干巴巴的表达变得生动、有味。为此,笔者作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探究,提出如下一些看法:
一、导致学生语汇贫乏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误导
目前,“应试教育”已把我们的语文教学逼进了“死胡同”。片面追求高分的短期行为,使我们的学生头脑僵化、思想呆滞,真可谓贻害无穷。“考什么,教什么”的观念使我们的老师 “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一味地抱着几本薄薄的教科书不放,而对于身边许多文彩斐然、颇有教益的读物不予理会,甚至不屑一顾。于是乎,大量鲜活的词语不能为学生所了解、掌握和应用,学生的眼光始终被禁锢在教科书的一隅,只能对着几个念滥了的词语喃喃独语。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时,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学生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话剧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喜欢看的一些杂书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那么熏也把孩子的语文能力熏高了。”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已经到阻碍了丰富学生语汇的进步。
2、训练的氛围营造得不够
环境之于人是特别重要的。干一件事,如果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往往是较容易成功的。因为这个热烈的氛围将你涵容其中,会让你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哲人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从哪里来?这还有待于教师的调动。如果教师不注重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如果教师对学生口语及书面表达中词句干瘪、味同嚼蜡的现象不闻不问、置若罔闻;如果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加修饰、不求多彩,那么学生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提高,将永远是一个未知数。综观我们的语汇教学,在营造气氛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教师的督促、引导还很不够,训练开展的幅度还不够。有些教师甚至脑子里还存在着一些糊涂思想。他们认为农村的孩子素质太低,练不起来,倒不如什么也不练,倒也省心。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充实学生的语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短期内难见成效,但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总会有明显的提高。
3、课外阅读量太少
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充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依然存在着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教科书有限的词汇空间里转悠,还是拾取那些少得可怜且可称作 “牙慧”的词语。古语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囚禁在一方狭隘的天地里,而应该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世界,去尽情地采撷,并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地丰富自己词汇量。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观念的日益更新,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词也应运而生:诸如“工薪阶层”、“追星族”、“因特网”、“大腕”、 “三角债”等等。如果学生能在说话、作文中加以恰当地运用,那么就会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注入“时代的活水”,使人顿觉耳目一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嘛!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的现状,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4、训练形式单一
在我们的语汇训练中,还存在训练模式单调、乏味的弊端。到现在,我们训练学生,还沿用着传统的“摘、注、抄、背”的老路子,千篇一律、不思改进,把这些鲜活的词语、隽永的妙文定格成毫无生气的流水线,不是去想点联想记忆、语言记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且确实行之有效的形式,而总是一味地机械强记,这实在是一种扼杀学生智慧的“填鸭子”训练。及至最后要运用了,但因为上述的训练方式没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学生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词语在他们的头脑中印象并不深,因而经常闹出张冠李戴、辞不达意的笑话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如果所学的词语不能得到运用、或运用不当而适得其反,那将是语言教育最大的悲哀。综上所述,学生词汇贫乏,关键是应试教育占据了上风的地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小。
二、改变学生语汇贫乏的策略
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把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我们要想切实扩充学生的词汇储备,就必须坚决摒弃“唯高分”论,帮助学生从课内狭小的城里“突围”出来,投身于浩瀚绚丽的书籍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广泛地涉猎。我们的教师也只有冲破“应试教育”的罗网,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才能更快地、更好地带着学生踏上成功之路。
2、大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实践证明: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环境氛围,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因,使学习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词汇的扩展训练亦不例外。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悬挂一些醒目的条幅、标语:如“想做一个雄辩家吗?请广泛地阅读,不断地积累吧!”“要想写出漂亮的文章,多读多抄,这两者是必须保证的”( 吴晗)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遣词造句具有示范效应,尽量讲得声情并茂,娓娓动听一些。如一些特级教师的讲课就是词工句丽、字字珠玑,宛如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让人如沐春风,如饮醇醪。此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努力(在扩充词汇量方面)作及时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3、增加课外阅读量
要想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训练,必须要有丰富有益的材料。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精品书刊,要求不仅是规范化的,而且是优美的。诸如《读书》、《新华文摘》、《中学生阅读》、《少年文艺》等期刊杂志。除了教师推荐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如在班里设置一个“阅读栏”精心挑选一些文彩斐然、情趣高雅的名篇时文供同学们阅读、欣赏。同学们在课余三五成群地诵读着优美的词句,品味着鲜活的字眼,于活跃的氛围中,于口耳之间,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不少新词语。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竞赛活动,指导学生把平时用卡片摘记下来的佳词妙句拿出来互相交流、品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采取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
全凭“口吟手抄”的生硬模式来学词语,不用说十几岁的“坐不住”的中学生,就是成年人,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我们要挖掘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搞一点变式,翻新一些花样,如搞成语接龙比赛,成语、谚语、俗语有奖竞赛、“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名言佳句赏折会”演讲、辩论比赛等。
办法总比问题多。完全可以相信,只有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营造训练氛围,并且扎扎实实、灵活多样地开展训练,那么,学生身上存在的语汇贫乏现象必将得到根本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鸿岑著:《语文教育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 年版。
2、潘菽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3、孙铭芳著:《中学语文阅读讲析及训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4、林崇德主编,沈怡文著:《学习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上一篇:浅谈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下一篇:政治课激趣教学法初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