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形象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在情景当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主人翁的高尚情操。其手段多样,途径多种。如将录像、挂图、表演、故事、音乐等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有机选择,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用录像播放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况,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惨痛灾害,而父亲冒着危险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废墟,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他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的了不起,阿曼达让同学们先出去,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呀!从而使学生不禁对父子俩肃然起敬,这样,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容易把握课文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借此情景,强烈地唤起学生对父母的赞颂及热爱之情。
二、通过画面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可出示教学挂图,再配乐,让学生给画面配上文字,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并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和轻音,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的功效,是学生体会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教师可抓住两点进行指导朗读,(一)海鸥为老人送行的部分,应读出海鸥的激动,悲伤,深切怀念的情感,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不舍。那么语调就要低沉,缓慢。(二)老人对海鸥的爱,这部分包括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这些画面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的关心,疼爱,高兴的情感。从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四、启发想象激发情感
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如教学《五彩池》时,学生往往对五彩池的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五彩池的迷人景象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和教师素养
下一篇:小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大作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