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训练浅探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记叙性文章,往往是再现由光、色、声、味、触等感觉要素编织的感觉世界。阅读这类文章,要在感觉上下功夫,通过词句、段落及篇章进行情景再现、形象感受。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3 自然段的“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长发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 ——她忘不了这个。”这段文字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受的刺激,把小女孩“冷”、“饿”的情景和悲惨生活凝在这个大年夜的特定的场景中,使学生从外部感觉迅速与内部情感沟通起来,从这个感觉的体验中领会到那人剥削人的社会的极端不合理,对小女孩的怜悯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来刺激五官感知,增强语言感受强度,学生对课文就容易感知与理解了。
利用电教手段,增强语感维度。电化教学手段,可利用色、光、形、声的配合,使微观世界可睹,使历史风云重现,使不可亲历的环球奇观如临其境,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刺激,增强信息维度,以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
1、配音,请看一位教师教《雷雨》时对音响的运用:“同学们,课文中运用哪些生动的词语和丰富的句式来描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播送配乐朗诵的录音,随着再现课文内容“轰隆隆”的雷声,“哗哗哗”的雨声,雨后天上地下绚丽多姿的画面刺激学生的五官。这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听朗诵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思索中,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了三组不同词语和句式。由于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情景有了真切的感受,词句的辨析迎刃而解了。
2、影视。一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一个片断引入课堂。这个特写镜头的呈现,突出全文的重点,提示了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连队转移而诱敌上山勇敢歼灭敌人的壮举。放完电影,教师提问:“运用特写手法描绘的这个镜头,根源于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哪一段文字?这对于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相发言。
贴近时代生活,培养语感的敏锐性。叶圣陶说: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显而易见,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于实践才是目的。
1、从日常生活中联想体验。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联想:有时,当沸腾的开水滴到手上,你会怎样?当烧红的木炭掉到衣服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现在不是开水,也不是木炭,而是比它们不知烫多少倍的熊熊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肉体,想象一下,那该是多么难以忍受呀!接着,老师抓住描写的语言,引导学生再造想象,想象在烈火包围中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讲评时,老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语言去描述出自己再造想象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形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唤起学生鲜明的视觉形象。
2、身临其境,体察悟意。如《鸟的天堂》第二部分写大榕树根上生枝,枝上生根,“一部分树枝垂在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一个“卧”字,写出了榕树枝干繁茂的特点,用得非常传神。“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个“堆”字用得极准确生动。“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以动写静,尤其精彩,教师带学生到实地野外树林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品赏词名,想象微风吹动,阳光照耀的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和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体会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3、在参加课外活动中感知,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表现的图画美、诗情美、德育美、语言美等理当充分利用,并在课外开展故事会、朗诵会、采集制作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等等。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做做、想想,以自己五官去感知,用脑子去思考,大千世界的美就流入学生心中,滋润学生心灵。学和感知多了,感受深了,知识丰富了,语感就强了,阅读和写作就容易了。
4、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应用能力。为了及早地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接触一些涉及社会经济和人际交往活动经常运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加强课文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应加强应用性训练。如教“利”字,以往扩词教学为“胜利”、“锋利”、“公共利益”,现可组成“利息”、“利润”、“税利”、“红利”、 “专利”等。
上一篇:小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大作用
下一篇:浅议语文课结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